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9234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和掌握文中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借助孟子有关大丈夫的论述初步感知和理解“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课下自主学习,师生网络交流。包括朗读、词句理解、文意疏通、内涵探究等,学生网上提问,师生交流释疑。针对课前预习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课上合作探究、师生讨论分析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集义养气说”中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借鉴现代社会立身处世的智慧。学习重点: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学习难点:对孟子“浩然之气”做现代诠释。课时安排: 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日

2、子,我们有幸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初步感知了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孟子对于社会独到的观察。仁义治国、关注民生、尊重规律、持续发展,现代社会的治国方略,多多少少,我们总能逆流而上从此文中找到源头。大家知道,济世之外还得修身呀,一个人该具有何种修为才能“君子坦荡荡”于如此纷繁复杂之世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看孟子的这篇文章能否解你我之疑问,给你我以启示。二、初步感知 (一)朗读。(课堂上学生齐读课文,检查整体预习情况,并作出点评;教师板书“浩然之气”。) (二)析字。(针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问题,教师摘选重点通过课件展示,然后共同交流解决。)1、敢问夫子恶乎长?2、宋人有闵其苗

3、之不长而揠之者。3、岂不诚大丈夫哉?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三)拷句。(预习案检测。请学生上讲台翻译语句,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标注重点并评价。)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三、深入理解 (四)解意。(学生小组活动,讨论交流,感知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教师板书:仁,礼,义。)1、何谓“浩然之气”?(学

4、生试用原文回答,师生讨论交流释意。)明确: “浩然之气”的特点:“至大至刚”和“塞于天地”。就其形态而言。“浩然之气”的条件:“直养无害”。用正直培养并且不要伤害。“浩然之气”的性质:“配义与道”。义即善;道即规律和方法。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勿助长之”。拔苗助长无益。2、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学生试用原文回答,师生讨论交流释意。)明确: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要居仁,守礼,正道直行。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首先要用道义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要心中有大仁,大礼,大义,这是成就大丈夫的前提和可能。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达则

5、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大丈夫胸中得有大志,而穷途末路时能坚持志向,保守节操,这是大丈夫最动人之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诱惑也好,威胁也罢,都能处变不惊,保持节操,是大丈夫为人处世的原则。而最高境界即为“舍生取义”。小结:孟子对于“大丈夫”的论述,是对“浩然之气”的具象化,二者为正相关。一般人认为:它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一种最高的整齐和节操)。孟子有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韩愈也说:仰不愧于天 俯不愧于地 内不愧于心。这是成就“浩然之气”的基础。3、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拥有浩然之气的人,或者,有没有一个堪称大丈夫

6、的人?(学生讨论交流并做陈述,教师评价。)四、评价鉴赏(五)品味。(从孟子高声直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到现在2000多年,教师沿着时间的纵轴选择几个节点,补充人物事迹的文字和视频材料,丰富并深化学生对“浩然之气”涵义的理解。)1、东晋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诗人陶渊明用隐居来反抗,以诗文来养心,坚决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2、宋朝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末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他在狱中的长诗正气歌为证,他是真正的大丈夫。3、现代代传华和金世福“信义值千金”。安徽芜湖,68岁的代传华老人,在过去八年里,一门心思只做一件事,就是替“失信”的老

7、板还债。“善举动人心”。浙江遂昌,乡村理发师金世富也把一件事坚持了八年:翻山越岭为空巢老人上门服务。小结:浩然之气对于中国人来说,正如张承志所言的清洁的精神,他认为洁的意义被义、信、耻、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五、能力迁移(六)化境。(学生补充预习学案并展示学后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明确: 本节课,我们沿着历史的时间轴,打开时间的断面,从孟子、到陶渊明、到文天祥再到代传华、金世福,我们发现孟子首倡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性格当中了,它无关地位高低、不管学识深浅、不分男女老幼。它惊天地,泣鬼神,铸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教师布置任务:把本节课的收获补充在预习案中,并选择部分学生的作业通过网络进行展示。六、板书总结同学们:孟子把“浩然之气”比作秧苗,只要我们精心呵护这枝幼苗,他一定会在你的心里生根拔节、开花结籽,充实并支撑起你的人生(板书:人),让你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君子方能坦荡荡于这个纷繁而又美好的世界中,所谓:浩然之气须养,人格之美必彰。板书:七、迁移练笔(七)练笔。(请以“我说浩然之气”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