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圣贤书,明君子理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朱子语类三则选自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部分。出自于先秦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先生的讲学记录朱子语类。三则语录分别围绕读书的方法,天理人欲之间的关系和读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习这一课,既可以让学生获得读书方法方面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了解历史上真正的“理学”与“天理人欲”的观念。【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目前已经完成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部分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较好,对于先秦时期的文化也有所了解。同时论语部分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选篇与孟子部分的王何必曰利选篇所涉及到
2、的古之学者的“义利观”也与本文中所提到的朱熹的“义利观”有一脉同源的关系。【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2、思维发展与提升: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3、审美鉴赏与创造: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朱熹的“天理人欲”思想。【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2、教学难点: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设计思路】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找到多则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本次的教学中,打破了教
3、材原有的文本顺序,以“读书”为设计主线,按照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价值和读书的方法这一逻辑线,将三则语录连接起来。因为是学校选择课本之外的选修教材,在课前给学生印发了相关的课文原文,并印制了导学案,介绍文本的相关创作背景和作者朱熹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播法。【学习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很多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我们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味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肌肉。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今天
4、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先秦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先生的讲学记录朱子语类三则,读圣贤书明君子理,从中感受读书的意义,学习读书的方法。二、义利之辨齐读第三则文本,翻译理解关键句子,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第三则材料围绕什么问题展开?明确:为何要读书。2、为何要读书,这是每个读书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是为了什么而读书?3、朱熹是如何来进行说理的?4、在义利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三、天理人欲通过第三则的学习,我们知道,读书做学问,应当关注自己的收获与成长,而不是外在的名利与富贵。做到重义而轻利。但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义利的选择时,更容易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错误的选择。
5、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子语类第二则天理人欲,从中来找到答案。齐读第二则文本,翻译理解关键句子,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何为“天理”,何为“人欲”?2、朱熹谈了三种人在天理与人欲交战之时的情形,不同资质的人分别会做出怎样的行为?3、对于我们这些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在面对诱惑时,我们应当如何进行自我约束呢?四、读书之法一个人在紧要关头所做的选择不光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更多的是体现了他内心的积淀,这也与读书密不可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则,看看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才能有最高的收获。齐读第一则文本,翻译理解关键句子,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第一则语录中谈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2、分析训学斋规、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二),从中总结学习的方法。3、同学们所掌握的还有哪些读书的方法呢?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会用熟读精思勤学的方法来读书,读书的目的应眼光长远,而不局限于荣华名利,在面临义与利选择的关头,应做到克制私欲、谨慎选择。六、作业布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有什么新的体会,以随笔的方式写下来,200字左右。七、板书设计读圣贤书,明君子理朱子语类三则义利之辨:重义轻利 天理人欲:克己、谨慎 读书之法:熟读、精思、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