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秦论 第二课时 编写:李乐民 卜庆凯【学习目标】1.分类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2.理解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色。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色【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鉏耰棘矜( )矜持( )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内立法度( )逡巡( ) 崤函( )黔首( )锋镝( )隳( )流血漂橹( )瓮牖绳枢( ) 氓隶( ) 一夫作难( )2.每日成语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口诛笔伐: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
2、行揭露和声讨。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3.读背任务(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3、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文体知识: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
4、们不能苛求。【问题探究】一、把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1. 一词多义。因 蒙故业,因遗策。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相如因执壁却立。策 振长策而御守内。 蒙故业,因遗策。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 策之不能尽其道。制 覆至尊而制六合。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兵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兵者,国之大事。通 乐毅之徒通其意。 指通预南,达于汉阳。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致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家贫,无从致书以
5、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延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汉王引诸侯兵北。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口开河。2.特殊句式: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陈利兵而谁何。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二、课文研读(一)学习第 4、5 两段
6、,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分析。1.朗读第 4 段,然后概括这一段大意。2.讨论:(1)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3.朗读并翻译第 5 段4.给第5段划分层次,分析对比论证及全文的呼应。(1)默读本段,给这一段分层并归纳层意。(2)第一层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在哪些方面作了对比?第二层又怎样照应全文?(二)讨论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色。1.联系全文,谈谈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本文有哪些对比。【课时测评】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最尊贵位置,此处指帝位。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论,这里
7、指著作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水池,池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以为桂林、象郡 作师说以贻之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邻国之民不加少 D.天下已定 学不可以已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
8、本。4.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委命下吏 命: 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倡。5.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天下云集响应外连衡而斗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履至尊而制六合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序八州而朝同列 囊括四海 陈胜瓮牖绳枢之子 A. / / B. / / / C. / / D. / / /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
9、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延伸阅读】 我评始皇 乔延锐关于始皇,历代文人墨客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述,从“关河深锁祖龙居”到“祖龙居何处,金棺葬寒灰”,从“坑灰未冷山东乱”到“世人惟拜汉之陵”直到现代闻一多长城下的哀歌,无一不对他极尽挖若和嘲讽。死者已已,那双挥斥时空的巨手,已不能再粉碎后世这些大胆的冒犯者。然而对于始皇帝,我却有着自己的评价。秦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然而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王者。灭六国,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当时的形势与罗马帝国解体时的欧洲何其相似,而欧洲为什么没有“顺应历史”地统一呢?可见,一统天下,没有一种霸者的气慨,是
10、不可能实现的。想象一下分裂成数百个小国的中原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吧,恐怕,千年征战所流的血,得以太平洋来计算吧。书同文,车同轨,没有一种霸者之气,不以一种雷霆般的力量运用整个国家机器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只要看看当今世界多达千种的语言文字,看看山西省内的窄轨铁路,那些历史的必然论者就可以免开尊口了。后世骚客们写着由秦篆演化而来的的文字,满中国蹓跶着咏怀古迹,嘲讽秦始皇时,大约没有想到这一点吧?筑长城,“你何曾挡住了匈奴、土蕃?”闻一多先生看到了长城的不足,但他难道没有想到过,若没有长城,北方民族侵略中原的次数会成倍增多?中原百姓会有多少人惨遭屠戮?这一事实在人们心中怎么总比不上孟姜女的几把辛酸泪?没
11、有始皇的豪霸之气,长城有可能出现于世吗?这个总不是什么历史的必然吧?总之,中国的历史绝对缺不了秦始皇这个隐透着青铜光辉的人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史,在长长的历史画卷中涂抹了重重的一笔亮色。这样的一个人物为什么不是一个合格的王者呢?不是因为焚书坑儒,不是因为劳民伤财,修筑阿房宫,骊山陵,而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利益凌架于全体人民的痛苦之上,为了一句“赢正死而地分”而用了二万五千俘虏的鲜血染红五十里黄河,为了陨星上的一句骂他的话,杀光了方圆十里之内的百姓,这些行为让“千古一帝”四个字染上了一片血腥;而蓬莱求仙,方士炼丹的行为,又为后人留下笑柄,就连上文说到的修长城,也因为了大大超出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百姓的承受力而令天下苍生怨声载道。治国不能只靠力量,这是万古不灭的真理。静静地躺在骊山千尺黄土之下的始皇帝,面对着无数后人对他的各种各样的评价,不知又有何感想。贾谊名言警句(1)前车覆,后车诫。(2)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3)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4)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5)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6)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7)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8)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