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6887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38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同步测试卷7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54 分)1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D【解析】土壤自然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 D 项正确;A 项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B 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C 项是指不

2、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题干材料都没有体现出来,故 A、B、C 三项错误。2商周时期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也是中国汉字成型时代。下列文字反映出商周农业生产特征的一组是()A账、购、贡、贯、贾B锸、铜、锱、锁、错C耘、耦、耕、耜、耨D缸、缺、罐、窑、罄C【解析】商周时代的货币是“贝”,A 组字反映的是商业领域;商周时期使用青铜金属,B 组字有金属特征,但因为青铜贵重且质地较脆,未主要用于农业生产;C 组字偏旁为耒,耒是商周时期主要农业工具,所以农业生产用字多用耒作偏旁;商周大众生活器皿多为陶器,D 组字偏旁为缶,反映的是生活用品领域。答案选 C。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

3、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此处的“田”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B4“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出现D体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精湛技艺A【解析】依据材料中“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可以得出题干引文主要阐述的是一种水利灌溉工具,且结合其描述应为唐代的筒车,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A 符合题意。5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工部奏准

4、:“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类赍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这表明此时()A手工业技术人才过剩B工匠一律以银代役C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D官营手工业市场化C【解析】南匠出的比北匠多,反映出南方比北方经济发达。A 错在不在于过剩,而在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 错在“有愿出银价者”否定了“一律”;D 错在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的。6清乾隆六年(1741 年)全国大小男妇人口超过了 1 亿 4 300 万;二十七年(1762 年)为 2 亿零 40 余万;五十五年(1790 年)突破 3 亿,面对这一情况,乾隆帝降谕:“各省丈量田亩及抑勒首(注:强逼自首)报

5、垦田之事,永行禁止,违者以违制论。”这反映了国家的政策是()A严厉限制土地兼并B默许民间隐匿土地C严格丈量全国土地D允许官员大量占地B【解析】题干为人口爆炸所带来的国家政策的调整,乾隆帝的谕旨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垦荒,故由题意可知选 B。7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这表明()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提高【解析】官窑产品不可能投入市场,故 A 错,江西不能代表全国,故 C 错,题干只体现需求量增加,未涉及工艺水平,故

6、 D 错,由题意可知选 B。B8“(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B【解析】由“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可知选 B。9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由小城和大城组合而成。小城为宫城,是国君和官僚机构的所在地,多建在全城制高点,象征国君权力至高无上。大城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有集中交易的市场,市区内店铺林立。无论大城与小城,都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作坊。这表明战国时期城市(

7、)A以商业功能为主B功能分区不明显C政治、经济功能并重D以政治功能为主C【解析】根据材料“小城为宫城,是国君和官僚机构的所在地”和“大城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可知,战国时期城市体现了政治功能。根据“有集中交易的市场,市区内店铺林立。无论大城与小城,都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作坊”可知,战国时期城市体现了经济功能。所以战国时期城市是政治、经济功能并重,本题选 C。10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A【解析】题

8、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说的是汉初政府抑制商人的举措,后半部分强调的是汉初对商人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打破了,A 项符合题意;C、D 两项叙述的内容不符合史实;B 项的结论与材料内容没有必然联系。11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B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C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B【解析】材料中“徽州人多地少,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说明当

9、时土地稀少价格昂贵主要的原因是徽州商人致富以后购买田地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故 B 项正确。12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解析】清朝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蚕丝大量出口,政府由限制蚕丝出口到废除这一规定,这反映了太湖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 D。13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

10、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C统治者耽于享乐D“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B【解析】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呈现繁荣之际,中国并没有推行“海禁”政策,排除 D;A、C 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由“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可知,该学者认为大运河沿岸的繁荣导致国人忽略了东部沿海的发展,从而滞缓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故 B 项正确。14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

11、印度公司,成为了 18、19 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D【解析】材料体现的现象是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是 18、19 世纪中西贸易的神经中枢,也就是说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A、B两项不符合事实,C 项叙述错误,中国是区域性市场而英国是世界性市场。15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 58 条。镇

12、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 8 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 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市民阶层的壮大C自然经济的瓦解D商品经济的发展D【解析】由明到清乌青镇一地的变化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故 A 错,B、C 不是原因,故选 D。16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

13、军的战斗力B【解析】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改革原有家庭制度,废除大家庭制,实行分户别居,子辈成年特别是已婚的一定要另立门户,把家庭单位分到最细小的程度,加快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其他的选项和题意无关,故选 B。17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A【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一度放松了海外贸易的限制。因此 A

14、项正确;B 项表述不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D 项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18康熙帝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后,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也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做法所体现的政策是()A闭关自守B歧视商人C官府垄断贸易D重农抑商A【解析】材料中“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断绝中外之间的交流,这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故此题应选 A 项。

15、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46 分)19(25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摘编自管子度地 材料二: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

16、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三: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

17、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1 分)【参考答案】(1)主题思想:根据地形来进行城市选址。分布特点:早期主要集中于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渐向南方发展;早期围绕行政中心或集中于战略要地,后期围绕经济中心分布。(2)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成因: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3)变化: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因素: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20(21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6441683 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

18、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

19、许多禁令。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 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请回答:(

20、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 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12 分)【参考答案】(1)变化:由海禁政策到多口通商,再到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原因:平抚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力量;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国力强盛;以天朝上国自居,缺乏对世界大势的认识和小农经济的防范意识。(2)英国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投入战争方面的精力相对较少;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国际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时机大力开展海上活动(如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海盗活动、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发动海外殖民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海上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