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素材)1“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的是A.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 汉景帝制定削藩策C.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 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2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怎样的权力A行政权 B监察权 C军事权 D经济权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丞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汉代丞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在不断加强4. 唐朝中央政
2、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 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 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 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 简化机构,总揽于上5. 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 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3、三曰明达法令, 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靡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 有何
4、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答案】C【解析】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把一个大王国分割成几个小王国,使之无力对抗中央,从而解决了王国问题,这和贾谊的主张是一致的。2.【答案】B【解析】汉武帝设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答案】D【解析】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两项只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是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题目要求说出反映的实质问题,故应该思考为什么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出皇权在
5、不断加强。4.【答案】B【解析】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省分工明确,体现出权力制约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特点,既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又可以分散相权,从而加强皇权。据以上分析,A、C、D三项均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6.【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
6、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解析】第(1)问读懂材料是解答关键。材料一强调的是门第、血缘。第(2)问从察举制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第(3)问是九品中正制,弊端为世家大族把持。第(4)问材料对科举制持肯定态度,因此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来回答。教材问题解答探究与思考(教材P12)1. 提示:皇帝专制权力的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省的职责与地位尚未固定明确,唐代已成为法定的中央职责分明的机构。同各省独立,相互制约异职权三省分别负责政务的决策、审议和执行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分掌行政、立法、司法大权性质三省六部制是维护皇权专制三权分立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2. 提示: (1)中央:汉代:三公九卿制度,又形成内外朝制度,设立尚书台。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宋元: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 (2)地方:汉:郡国并行的双轨制,进而设立州部、刺史制度。唐:设立道监察州县。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