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学生说明: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二、教学理念: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
2、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2、掌握匡超人的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1、精读文章,立足文本,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2、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四、教学重点1、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2、认识
3、作者塑造匡超人形象的意义。五、教学难点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中国有句古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什么?因为古人向来信奉“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考科举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他们鲤鱼跳龙门的梦想,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士子们在考科举、求功名的过程中也被“八股”这个“吸魂器”扭曲了性格,吸干了灵魂。我们来看一张图片(多媒体展示),大家思考:这个手舞足蹈的人是谁?对,是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一个因为醉心科举,
4、汲汲于功名而变得麻木空虚、精神极度扭曲的人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典型形象匡超人。教学环节二: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学生齐读相关内容,教师强调重点。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他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于是寓居秦淮
5、水榭,历时十余年,创作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既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儒林外史异常关注知识阶层的命运,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闲斋老人序)教学环节三:情节梳理.明确小说的三要素,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课文选读部分,讨论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师举例:岁考中第、潘三下狱,学生自读,小组讨论总结概括其余情节,并展示,师生共同点拨,总结归纳逼
6、妻下乡(第4段)停妻再娶(第5-6段)安排葬妻 (第7段)拒看潘三(第8段)吹嘘自己(第9段) 教学环节四:课文把握,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探究文章的主旨。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学生分角色朗读,找出文章中写人的细节,师生共同探究细节,分析手法,总结形象。 1.细节探究:例一: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7、心理描写) 例二: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例三: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匡超人道:这也是第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语言描写)2.人物形象
8、分析: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冷漠无情-安排葬妻 (第7段)忘恩负义-拒看潘三(第8段)厚颜无耻-吹嘘自己(第9段)总结: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人之初,性本善”,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是什么使他蜕变的呢?教学环节五:阅读拓展1.阅读节选部分的相关情节,分析匡超人蜕变原因:16回 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伏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傍边,拿出文章来念。太公睡不着
9、,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太公叫一声,就在跟前。太公夜里要出恭,从前没人服侍,就要忍到天亮,今番有儿子在傍伺侯,夜里要出就出,晚饭也放心多吃几口。匡超人每夜四鼓才睡,只睡一个更头乡便要起来杀猪,磨豆腐。如兄弟二人火中逃难这段描写:他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担子里的东西又零碎:芝麻糖、豆腐干、腐皮、泥人掉了那一件。”匡超人“别的都不打紧,忙进屋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2.学生总结此时的匡超人形象:孝顺,勤奋。体会下文“渐变的超
10、人”:第15回:匡超人流落杭州,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景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
11、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3.总结: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4.
12、合作探究: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讨论、明确:小说共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5.小结:我们不禁叹息,这个原本孝顺、勤奋、淳朴善良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你怎么认为?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讨论、明确: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
13、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其中的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这样作者就借匡超人表达了功名富贵观念毁灭了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主题。启发: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一定要选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教学环节六:布置作业写作练习: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题目自拟)板书设计:儒林外史匡超人 吴敬梓人物 情节 主旨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变质堕落的根源儒林(批判) 冷漠无情-安排葬妻(第7段)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