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蝙蝠和雷达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教学目标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
2、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掌握生字词;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
3、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四、教学内容 (一)图片引入,引发思考(示图认识蝙蝠和雷达,介绍蝙蝠和雷达。)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并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但是课题却用一个“和”字把它们联系在一块儿了,这是为什么?
4、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掌握生字词;生字:蝙蝠捕蛾 蚊避 锐 铛 蝇揭 碍 荧生词:蝙蝠 清朗 捕捉 飞蛾 超声波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反射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3、将全文进行分段;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成三大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第二段:(3至6自然段)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第三段:(7
5、自然段)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很安全。)(三)再读课文,突破重点段落。1、读第3自然段。思考:(1)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2)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句子。(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2、学习第4-6自然段;(1)写了什么内容。(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2)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出示一表格,在自渎的基础上试着填):试验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
6、论答案:试验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试验方式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夜间飞行与眼睛无关试验结果把蝙蝠的耳朵塞上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间飞行与耳朵有关试验结论把蝙蝠的嘴巴封住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间飞行与嘴巴有关过渡: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口耳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通过完成“做一做”了解)(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3、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有什么联系?(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4、总结(回归课前提问)提问:同学们现在知道为什么用和将它们连接起来了吗?(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四)作业布置课外了解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