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贫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在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作者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也表现了清贫、洁白、朴素是革命者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清贫”是指清白、贫穷,一无所有。本文用这个词作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表明共产党员以恪守清贫为美。一、教学效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革命年代革命志士的壮志情怀。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方志敏生活的贫入手,接着讲方志敏贫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明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这一高尚情操已然成为一份中华民族的
2、“传家宝”。接着从“趣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个真正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的共产党人身边却“连一个铜板都没有”。通过对文本的勾画、默读、分角色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二、成功之处这一课教学,我采取“读题释题读书交流朗读感悟”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方志敏的敬佩之情得以升华,取得了很成功的教学效果。在读书交流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再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读完
3、本文后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然后进行交流:方志敏同志的“清贫”都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从中读懂了什么?交流过程中,先由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做到生生交流、组组交流、全班交流。在朗读感悟环节,我让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同桌互读,或是分段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自己的小伙伴来分角色朗读,注意要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从而体会方志敏的高大形象。在朗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体会人物品质,可以加上学生的想象用恰当的动作表演。这样,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方志敏的“清贫”后,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就顺利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三、不足之处教学中
4、,由于时间关系和对于教材把握不准,我忽略了对本文人物刻画特点的分析,使学生不能把作者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另外课堂缺少拓展延伸环节,没有把课文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达到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四、改进措施本文对于人物的刻画很有特色,尤其是语言、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心理,反映出人物的品质。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习这种描写方法,虽然课堂时间不足,但是可以布置作业来弥补。课下让学生自己设置情景,进行对话、动作描写的写作训练。另外,课下让学生和家长讨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将清贫做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清贫还需要吗?”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古今如此,将来这一规律也不会改变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使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