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4270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观点,梳理作品的论证思路。2、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3、思考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本文质朴、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通过划分层次,厘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并学会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围绕“修辞立其诚”的具体含义,层层深人,既阐释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又对现实中“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倡议写文章、做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92年四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

2、”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二) 作者简介: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等。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

3、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第6-10段):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第11段):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四、 导读理解1、修辞立其诚中作者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有无新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有新意。作者在前人认为“修辞立其诚意味发吉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2、怎样理解修辞立其诚第6-8段内容与“修辞立其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文章第6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7-8段谈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

4、在肯定主观性的作用的同时,运用“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等语句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作者反复强调认识外物的客观性,其实就是要认识真实的外物,突出认识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正是“修辞立其诚”的基本内涵。这几个段落,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阐迷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获得“真实性”认识。3、修辞立其诚一文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七段引用管子书中心术上的“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

5、法者也”,论证认识客观世界要舍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第九段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经师辕国曾对公孙弘所说的“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告诚人们不要说假话以讨好于时尚。引用古言,既充分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内容丰富,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4、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强调为人、作文要“真”的同时,直指社会现实:一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说真话、不讲实话;二是当今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使得人们忽略了客观真理。文章对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因此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6、自我检测1.下面一则物业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停电布告尊敬的全体住户:因供电检修线路需要,本小区决定于年3月5日9时至15时暂时停电。敬请各住户做好停电的准备工作(有重要电子设备及通信设备的住户务必提前关闭)。不便之处,敬请宽容。如有疑问,欢迎提出,联系电话:2120000圆梦物业公司2020年3月3日2.下面是一名高中生写给某杂志社的一封建议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我是一名高中生,对语文抬爱有加。偶然发现并购买了贵社刊物的合订本,至今惠存于家,时常审查。我认为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高考大限将至,希望贵刊能刊登一

7、些词语误用的示例,一定要说明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胜感激。3.下文是一位同学为给爷爷祝寿而写的贺词草稿,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够得体、恰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时光荏苒,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快到您六十岁寿辰了。回顾您一生辛苦,为子孙积累的最大财富是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和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这让我们大受好处。在您的生日来临之际,惠赠我最真挚的祝福:祝您身体健康,生活顺心,万事如意!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王远) 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6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

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致辞。王岐山代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诚挚祝贺。王岐山表示,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凝结着当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中华文明推崇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与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今天我们主张的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9、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将“布告”改为“通知”;将“决定”改为“兹定于”(或“计划”);将“务必”改为“请”;将“宽容”改为“谅解”;将“提出”改为“垂询”。解析:“布告”指(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通知是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事项的周知性应用文。本题语段是小区物业发布的,应是一则通知,故将“布告”改为“通知”。应用文首先要使用书面语,不能使用口语,其次掌握谦敬用语,注意礼貌。仔细阅读文段内容,可发现文中“决定”“务必”“提出”语气强硬,不够谦和,可将“决定”改为“兹定”或“计划”,将“务必”改为“请”,

10、将“提出”改为“垂询”。而文中的“宽容”不合语境,可改为“谅解”。2.答案:“抬爱有加”改为“情有独钟”;“惠存”改为“珍藏”;“审查”改为“翻阅”;删去“大限”;“一定要”改为“最好能”。解析:作答本题,需注意用词要符合写信人的身份。“抬爱”为客套话,抬举爱护,用于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不合适。“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不能用于自己。“审查”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大限”指寿数已尽、注定死亡的期限(迷信),不合语境。“一定”表示坚决或确定;必定。材料是建议信,用于此处语气过于生硬。3.答案:把“日

11、子过得真快”改为“日月如梭”;把“一生”改为“半生”;把“好处”改为“裨益”;把“惠赠”改为“奉上”。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人物双方的身份孙子和爷爷,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结合有关词语和句子的前后语境,先找出不得体之处,再进行修改。“日子过得真快”过于口语化,和前边的“时光荏苒”语体风格不一致,应改为“日月如梭”;“一生”的说法不妥,爷爷还健在,应改为“半生”;“惠赠”为对方赠予(财物),而不是指送给对方,可改为“奉上”;“好处”说法过于口语化,可改为书面语“裨益”。4.答案: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解析:本题属于新闻报道,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找出报道对象、新闻事件以及影响等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即可。由第一段内容可知,本则新闻报道的是“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致辞”,由第二段内容可知,王岐山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综合以上两点即可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