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解 读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重要目的。2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时 空 坐标 必备知识 素养奠基 NO.1教材梳理 素养启迪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演变 战国公元前 375 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
2、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宦籍、市籍等 宗室籍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_”(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唐隋命州县官“”,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大索貌阅编户齐民宋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主户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1)普通户
3、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黄册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三老(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4)明朝实行,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里甲制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 秦汉 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 唐朝实行邻保
4、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点 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救灾(3)发展 汉朝汉朝建立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宋朝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
5、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常平仓2.古代优抚政策(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 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设置机构: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鸠杖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6、,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提示: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十家牌法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守仁首创。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
7、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十家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提示: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关键能力 素养提升 NO.2主题一 主题二 古代的户籍制度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唐朝户籍制度 材料一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
8、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提示: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2论证观点 宋代户籍制度是开放的 材料二 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
9、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户籍和城市都是开放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论证这一观点。提示:这种观点具有合理性。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户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缚得以减弱,没有田产的客户可以迁徙,移居到一个地方一年以上就可获得户籍,商人、佣工和流民都可以进入城市,因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宋代的户籍和城市都是开放的”。素养形成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10、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
11、重要措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古代乡村治理变革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朝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 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提示: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原因:国家统一
12、;封建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论证观点 明清基层治理 材料二 费正清曾说:“中华帝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个很小的官员编制来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进而他解释:“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惟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在著名学者秦晖提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论证
13、这一观点。提示: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中国古代社会,行政力量一般只延伸到县一级,再往下,官府只控制地方上的财税、军队和意识形态等大事,把一部分较琐碎的事务管理权交给地方自决,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从而减少了行政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素养形成 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四大特点1严密性:里、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控制,这是“经”;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严密管理网络。2独立性:古代乡里基
14、层组织在行使国家统治管理职能和乡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时,必须适应乡里社会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基层政权组织独立行使管理乡里社会的各种职责,自成一体、自我运转,成为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3宗法性:在宗法血缘关系厚重的乡里社会中,以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合于基层政权之中,使得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高度结合。4自治性:乡里社会绝大多数事务皆由乡里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乡绅、族长和乡里保甲头目来进行处理。就组织类型来看,自治表现为血缘宗族对族众和宗族内部的自治,以及地缘村落就全体村民的整体社会利益关系的自治。学业达标素养评价 NO.31 2 3 4 5 6
15、 1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1 2 3 4 5 6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编户制度能使国家掌握人口的真实情况,为征发赋役提供依据,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故选 A项;编户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举措之一,不会直接加重普通民众负担或增强国家财力,故排除 B、D 两项;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掌握人口真实情况只是其中一个目的,C 项中“旨在”表述错误,故排除。1 2 3 4 5 6 2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户
16、、客户。下面为宋代主户、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时间主户(户)客户(户)客户比重(%)景祐元年(1034 年)6 067 583 4 228 98241.07庆历二年(1042 年)6 671 392 3 764 62636.071 2 3 4 5 6 嘉祐六年(1061 年)7 259 581 3 881 531 34.84元符二年(1099 年)13 276 441 6 439 114 32.66 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1 2 3 4 5 6 D 材料是宋代主户、客户的数量统计表,不能反映政府的税收收入,故
17、A 项错误;客户所占比重减少不能说明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故 B 项错误;客户所占比重减少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 C项错误;宋代客户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故 D 项正确。1 2 3 4 5 6 3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 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1 2 3 4 5 6 B 秦朝的什伍组织和唐朝的邻保制度,让百姓邻里互相监督,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故选 B 项;材料内
18、容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中的举措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没有关系,排除 C、D 两项。1 2 3 4 5 6 4墨子七患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吉。”这说明()A墨子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救济方案 B墨子的设想得以实现 C墨子是社会救济专家 D中国的社会救济思想早已有之 1 2 3 4 5 6 D 题干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积极储备、以备不时之需的思想,故 D 项正确。1 2 3 4 5 6 5范仲淹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亲友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贤者,他的行为()A说明他经济实力非常雄厚 B体现出他良好的人际关系 C证明了政府的重民思想 D契合了救济活动的发展趋
19、势 1 2 3 4 5 6 D A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范仲淹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没有联系,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政府因素,C 项错误;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与材料内容相契合,故 D 项正确。1 2 3 4 5 6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1 2 3 4 5 6 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
20、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1 2 3 4 5 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 2 3 4 5 6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官绅结合、中央的权力延伸到乡村、乡规民约等方面概括。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的推行、儒家思想影响、宗法制影响、小农经济等方面回答。1 2 3 4 5 6 答案(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2)原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点击右图进入 课 后 素 养 评 价 谢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