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137KB ,
资源ID:22361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361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年级上语文教案题西林壁_人教新课标7.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题西林壁_人教新课标7.doc

1、题西林壁一、教材简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

2、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三、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四、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五、教具准备:课件。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

3、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齐背)、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

4、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

5、,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

6、。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五、课后拓展。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

7、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材料补充:初入庐山国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过庐山下过圆通诗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