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3、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导质疑1、谈话导入: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改良了蒸汽机这些都是从生活中细心发现得到的科学知识。今天我们要和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一起去世界地图中寻找新的发现。
2、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3、启发质疑:看到课文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问题。)二、阅读“链接语”,明确任务1、默读课前的链接语,用笔画一画,看看这些内容为自学做了哪些提示。2、整理学习提示。(1)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2)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产生的?(3)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三、合作学习,学会自学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课文读熟。现在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1、小组学习,解决字词。(1)学生边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新词。(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3)交流重点词语的意思。2、合作讨论,解决问题。(1
3、)提出要求:先自己默读课文,在文中画一画,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互相补充。(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问题一: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指名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陆地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不可思议”。问题二: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交流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漫长过程。请再读读课文,
4、思考一下,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理解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观察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问题三: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交流魏格纳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获得成功。联系上下文理解“浩如烟海”。体会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的执着精神。魏格纳找到的证据是什么?指导学生看世界地图,请学生边看地图边叙述魏格纳发现的重要证据。交流有关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
5、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四、拓展升华,总结全文1、为什么魏格纳能从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中得出一个重大的地理发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
6、”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五、巩固练习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打开“基础训练-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起来闯关吧!六、小结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查阅一些有关科学发现方面的资料,在生活中做个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人。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