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2782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古诗两首 湘教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3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教学难点】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课时测评学生用书。【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读、悟、议、演结合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浪淘沙,了解诗意。【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

2、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多媒体出示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3、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

4、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四.品用词,练语感(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

5、.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古诗

6、配画.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江雪,了解诗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2出示课件(辨析字形:蓑笠 钓鱼 孤独)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 钩 狐)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7、?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四.精读,理解诗句出示诗句卡片,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查字典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3)

8、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4)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5)过渡到第二句。大自然中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景物有千千万万,作者只是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千山、万径),因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现在连山林中都没飞鸟,连路上都没有行人,你说这天气怎么样?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人呢?请自学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学)学生齐读此句,逐一提问对以下字词的理解。“孤”、“舟”、“翁”、“独”。学生如果回答

9、正确,则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知识的迁移。难点理解:“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钓雪么?从而让学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为了押韵,B突出环境恶劣,C点题。(7)指名意译第二句,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最后总结。(8)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老翁孤舟独钓的图景)(9)指导朗读。(除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外,“寒”字的颤音要读出来,以符合其凄凉、冷落的感情,师示范)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五.品读,体会诗句深意1启发学生再次品读想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由人鸟绝迹可以想象环境的寂静,给人的感

10、受是清冷、凄凉)启发学生再晶读咀嚼第二句诗,在人鸟绝迹的环境中,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读、思、议、发言)2配乐范读,生闭目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的意境。3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语言训练)。再指导背诵,默写全诗。六.总结学法让学生回忆后回答学习江雪的过程,再出示幻灯片:A. 解题,了解作者。B朗读,弄准字音。C讲析,试述句意。D精读,体会诗境。E赏读,背默全诗。【板书设计】23古诗两首浪淘风簸 (写实)浪淘沙 气势雄伟直上银河 (想象)江 雪千山 万径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

11、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寒江雪孤舟 独钓【教学反思】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

12、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在教学浪淘沙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黄河的有关录象,说说还有哪些描写黄河的古诗。然后再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质疑,展开想象。在教学江雪时,我让学生正确朗读古诗,一要注意重点字的正确读音,二要读准节奏。我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13、想想诗句的意思。教学这两首诗,着重在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成一幅形象的画就好了。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

14、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