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落的钞票 教学目标: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3.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体会人间真情互助的可贵和可敬。教学准备:PPT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如达不到这一要求,须继续朗读) 3.默读课
2、文,想一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各部分列个小标题。 4.同桌交流。 5.反馈。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在一个地铁站众人捡拾散落的钞票、物归原主的故事。掉钱捡钱钱归原主 三、学习课文。(一)起因。刚才大家在质疑时提出了“钞票为什么散落”这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了吗?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1.指名读第1、2、3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都告诉我们什么了? 2.指名回答。时间:国庆长假 地点:地铁站; 人物: “我”和立明 原因:人多拥挤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板书设计:散落的钞票众人:捡-还外地人:焦急-感激“我”和
3、立明:比还高兴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学习课文。(一)经过。 1.默读课文4、5自然段,边读边想:钱散落以后,人们各有什么反应?用直线请画出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讨论。 我、立明,众人。壮汉。他心中是怎么想的?我和立明是如何对待他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二)结果。事情的结果到底如何呢?1.默读第67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懂?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结果,引导解决以下问题:众人为什么发出遗憾的感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立明和我没吃麦当劳,也没买到丁丁历险记,为什么“特别高兴?环境描写
4、有什么作用?三、回归全文,感知整体。1、说一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各部分小标题、主要内容。2、谈一谈本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并说出理由。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悟。四、联系实际,交流讨论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做?说出理由。五、语言积累读一读,理解句子的含义。当金钱在人们心中高到不恰当的位置时,世界就倾斜了。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qing。 六、 总结升华 同学们,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我想大家的心情肯定不平静。是呀,金钱的确很重要,它可以买到许多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有许多东西金钱是买不到的,比如人与人之间
5、真诚的关心。这种真诚的关爱比金钱更重要。如果我们都能像故事中的行人那样,相互帮助,相互关爱,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呀!你们说对吗?那好,就让我们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吧!作业布置:抄写生字,读课文。板书设计:掉钱:人多拥挤散落的钞票 捡钱:我 立明 众人(拾金不昧)壮汉(见利忘义) 钱归原主:高兴教学反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6、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