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 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2560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 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 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 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 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 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 第七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 第七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单元总结一、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219281953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斯大林模式”。(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

2、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二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2)措施:20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方面:改革都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3、,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2)指导思想方面: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3)内容方面都主要涉及了经济领域。都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或允许在公有制形式外,私人(个体)经济存在。(4)结果方面: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不同点(1)指导思想方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主张对苏联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2)内容方面: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也是首先从农业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

4、业,且是重工业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还涉及政治领域。(3)结果方面赫鲁晓夫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勃列日涅夫改革造成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苏联解体。三、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

5、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认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

6、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1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走向灭亡C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性作用D帝国主义对苏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2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

7、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3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因为农业集体化运动()A压缩了农业生产的相关指标B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积极性C其目的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D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B剥夺农民过多,压抑其生产积极性C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D个人崇拜现象相当严重5有人评价

8、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7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

9、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8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而言,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题号12345678答案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苏联

10、的共产主义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

11、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请回答:(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效果怎样?(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前两则材料有何联系?【答案解析】强化训练1C列宁说的我们原来的打算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活动,但当时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取消商品经济活动的高度,因此说是忽视了客

12、观经济规律的内在性作用。2C列宁的话只是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20世纪30年代”和中心词“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方面思考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3B4C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领导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体制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力大增;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等严重问题。5B材料涉及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问题,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给苏联社会带来了一些生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也没有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最终还是失败了。6B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题干材料表明改革注重发

13、展军事工业,这显然不利于轻工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7C从题干列出的三个新闻标题当中,可以侧重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并组合排列出来:“西方的援助”、“改造苏联”、“莫斯科的机会”和“俄国走向资本主义”。据此,即可推断当时的苏联改革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是否能够续存的关键时期。故正确选项为C项。8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制定了适合发展的政策。苏联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是三者改革相继失败的共同原因,也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A项正确。B项仅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说法不全面。D项仅适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且不是失败的原因。C项仅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且并非主要

14、原因。9(1)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较早被停止。(2)特征: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3)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解析(1)问通过材料“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可判断出建设社会主义无经验可借鉴。探索和效果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2)问结合课本和材料进行回答。(3)问围绕市场经济和生产力两个方面概括观点。对三则材料综合分析,不难看出,邓小平提出的观点主要是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