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2236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1.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A.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B. 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D. 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答案】B【解析】从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利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这体现了体现了一定的理性成分,故B项正确,A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形成一套的伦理道德是在西汉之后,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年钧以德,

2、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是关键。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三个新国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上。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请得了周王的册命,升格为诸侯。以上历史现象说明A. 诸侯势力日渐强大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D. 天子册命控制诸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了战国时期周王的势力衰落,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故B项正确;AC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战国时期周王已经无法控制诸侯,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礼记记述了周代贵族朝会的列位: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 诸伯

3、,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这反映了当时A. 严格的礼制秩序B. 宗族内部等级森严C. 诸侯向天子朝贡D. 分封子弟尊卑分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天子,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位置的信息可知,材料凸显出等级,进一步可以推断出题干所述现象体现了周朝实行严格的礼制秩序,A正确;材料涉及的不单单是宗族内部事务,B不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要突出诸侯有朝贡的义务,C不正确;材料所涉及的并非某一宗族子弟的尊卑等级,D不正确。4.战国晚期,托名周公的著作周礼,提出了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和托名周公的著作职方,创立了由中央政府

4、统创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的地理学说。这些著作的形成有助于A. 西周制度备受推崇B.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C. 儒家为君主制辩护D. 百家争鸣的局面归于沉寂【答案】B【解析】【详解】“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都在强调中央集权的作用,说明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故B正确;西周时期是分封制度,材料论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A错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不到君主重用,C错误; D是汉代时期,排除。5.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A. 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

5、.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 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法令”至行,即要用法治来取代原来的礼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集权行政体制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郡县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商鞅治国并非立足普通民众利益,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6.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

6、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答案】D【解析】材料“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反映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故西汉的做法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D正确;西汉初没有奉行儒学,故A错误;封诸侯王,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设中朝官,也与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无关,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与西汉初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这种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唐太宗曾命人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事

7、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并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这表明唐太宗A. 注重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B. 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及作用C. 加大选派京官外任地方的力度D. 收归人事权强化君主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反映出唐太宗比较重视对地方官员的选任,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故A项排除;材料“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无法体现出C项;材料“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说明D项错误。点睛:“将各地刺史姓

8、名写于屏风之上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是解题的关键。8.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可见行省制度A. 源于唐朝的三省制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D. 形成了地方割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材料提到,“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说明行省制

9、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属于中央制度;C不负责监察;D不容易形成割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9

10、.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表明汉代法律A. 人情大于法制B. 以礼入法伦理关怀C. 凸显皇权专制D. 深受豪强地主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对于亲属中的卑幼首匿尊长的犯罪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体现出儒家思想融入法律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情与法的比较,故A项错误;皇权专制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错误;皇帝颁布是从统治角度出发,故D错误。10.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

11、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A.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 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C.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 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可知明清的三法司制度通过权力的分割使之互相牵制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A项没有指出明清三法司制度的本质,故A排除。明清的三法司制度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错误。明清三法司制度降低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故D项错误。点睛:三法司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

12、,起源于唐朝,在明清发展完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对明清的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具备合议制形式,是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独任制审判所进行的修正,弥补了独任制的弊端。11.有明一代,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这反映了A. 皇权渐趋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内官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官”指的是宦官太监。依据材料可知,公侯驸马这些官僚贵族遇其都要“回避,且称以翁父”,大臣们都要“并头叩拜”,这表面上反映了宦官地位的提高,而宦官权势来源于皇帝,往往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所以这实质上体现了

13、皇权的加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皇权的衰落,该表述与史实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并未取代六部;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内官权势较大,但并非失控,结合所学可知,内官权力来源于皇帝,受到皇帝控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都曾缔造过辉煌文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三者在政治体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下列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自然地理因素对古代政治文明的方向选择有重要影响B. 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政治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C. 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民主法制水平的高低D. 主流思想取

14、向决定政治文明的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造成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三者政治体制上的差异,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有关,选项A正确;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理条件影响经济政治发展的基本历史理论可以判断B、D错误。C项表述错误,影响民主法制水平高低的经济因素是经济与市场化水平。13.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A. 小国寡民B. 城邦政治C. 直接民主D. 轮番执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

15、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城市的居民”、“ 城市和社会集团中”两处,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文中十分强调人在城邦中的地位与作用,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城邦14.历史留给历史无尽的讽刺:30僭主(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斯巴达扶植“30僭主”执政,其统治的暴虐导致后世把“僭主”直接译为“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之死可看出A. 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B. 过多的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民独裁C. 雅典民

16、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D.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从材料“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可以看出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公平和正确,最终导致了权力被滥用,故选D。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二者的比较;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直接民主制形式上的弊端,而不是民主范围上的问题;C项明显错误,审判并判处一个思想家的死刑,是制度的悲哀。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15.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的多。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

17、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肯定是发了疯。”这段话认为古希腊罗马民主的实质是:A. 主权在民的民主B. 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纯粹的民主C. 城邦式的直接民主D. 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在古希腊、罗马,野蛮人、奴隶、被保护民、罗马的臣民没有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体现出其民主的局限性。古希腊罗马民主的局限性,与主权在民的民主不符合,故A项错误;古希腊罗马民主的局限性表明,这种民主并非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纯粹的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与城邦式的直接民主形式无关,故C项错误;古希腊罗马民主的

18、局限性,反映出这种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名师点睛】古希腊和罗马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在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下,希腊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罗马帝国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它们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所以这一专题始终是考试命题的重要章节。16. 市民权的授予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体现。公元前89年普劳提亚和帕皮利亚法授予所有居住在意大利或在60天内向裁判官表示接受此等授予的人罗马市民权。公元前49年,恺撒授予波河以北的所有意大利人

19、罗马市民权。公元212年安东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罗马市民权赋予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人。上述市民权的授予行为:A. 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B. 保障了罗马帝国对境内的有效统治C. 扩大了罗马的统治范围D. 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公元前49年,恺撒授予波河以北的所有意大利人罗马市民权。公元212年安东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罗马市民权赋予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人。”的信息说明市民法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故A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罗马法万民法17. 罗马在帝国时期曾广泛流行无夫权婚姻。与之前的有夫权婚姻相比,这种婚姻夫妻处于同等地位,双方的财产分开;成年子女也拥有

20、财产权,并享有签订契约和买卖财产的权利能力。这种婚姻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 罗马立法技术的完善B. 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C. 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D. 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主要提及婚姻财产问题,未体现立法技术的问题,故A项错误;罗马帝国疆域扩大和婚姻制度变化,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解决的是共和国与外邦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双方的财产分开;成年子女也拥有财产权,并享有签订契约和买卖财产的权利能力”可以看出是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婚姻制度18.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制避

21、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这一制度A. 受到古代中国宗法理念影响B. 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转型C. 导致了英国中央集权的削弱D.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答案】B【解析】从材料“16世纪以来”“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中可以看出,英国“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同时有利于限制王权,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是否加强,

22、故C项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16世纪以来”“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是解题的关系信息。19.在1649年1月27日宣判查理一世死刑国王审判委员会会议上,愿意出席法庭的只占全体成员的一半(共135人,67人出席),而且费了好大力量才使他们一致同意。在判决书上同意签字的仅有52个人。这说明英国A. 有制约王权的历史传统B. 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激烈C. 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D. 君主立宪制下王权受限【答案】C【解析】由于长期君主制的影响,人们对判处国王死刑难以接受,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

23、英国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对王权的制约,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当时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排除D项。20.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A. 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B. 孤立了工人阶级C. 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D. 壮大了旧贵族势力【答案】B【解析】材料“1830年”“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反映了,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渐掌握政权,工人阶级无法实现参与政权的目的,同时也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

24、知,工业革命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1830年”“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21.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这说明A. 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B. 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D.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围绕光荣革命这

25、一历史事件,不同人因为所站立场、思考角度、思维方法、拥有史料等方面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或结论,故C项正确。光荣革命是历史事实,它是唯一的,不是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排除A。材料不存在历史评价和历史叙述的比较,无法推断出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且历史评价会带有主观性,排除B。材料强调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没有涉及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排除D。22.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自由州的安全实为必要,民众拥有并且佩带枪支的权利不容侵犯。”这一修正案出现的背景是A. 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B. 美国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C. 美国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

26、家的经费开支D. 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美国民众持枪权不可侵犯,这是基于1791年前的美国现状做出的决策,是因为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故A项正确。该修正案的背景是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而不是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故B项错误。宪法修正案的修改是基于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而不是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家的经费开支,故C项错误。宪法修正案的修改是基于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而不是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故D项错误。23.2016年9月23日,奥巴马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否决了国

27、会通过的允许“911”恐袭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的法案。按照宪法,国会仍能以三分之二多数表决结果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这体现了A. 总统权力至高无上B.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C.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D. 民众利益高于一切【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总统和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B正确;A与美国史实不符,总统掌握行政权,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D与材料无关。24.1789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

28、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这说明此修正案A. 明确了宗教对政治的作用B. 意在削弱国会立法权C. 完善了对国会权力的制衡D. 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反映出美国宪法修正案对美国国会权力的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宗教对政治的作用,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议会权力的限制,而没有体现出对议会权力的制衡,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人权的保障,故D项排除。25.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A. 反

29、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 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C. 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 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美国内阁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和约束作用,与宪法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相符,D符合题意;内阁是总统的咨询机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A不正确;B总统权力受议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B不正确;C与史实和材料不符。26.1786年,美国国会建议,它将有权控制国内外贸易、自行规定并征收税款、惩罚欠款不缴的州,各州必须向国会选派议员,对公然反抗国会管辖权的州可以使用武力以外的所有强制手段。这表明美国A. 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B. 不断完善联邦制政体C. 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D

30、.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答案】A【解析】美国独立后实行松散的邦联制,邦联政府没有什么权力,1786年美国还没制定宪法,美国仍实行邦联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已经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联邦制是在1787年宪法中的确立的,故B项错误;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也是在1787年宪法颁布后,故C项错误;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也是1787年宪法,故D项错误。27. 下列对1789年大革命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前法国政体不断变换的比喻中,你觉得比较恰当的是A. 一言堂B. 暴风雪C. 走马灯D. 两党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政体经历了多次反复曲折,历经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

31、制等,远远超出其他国家,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故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28.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曾在议会中公开宣称:“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1882年,俾斯麦又说,没有一个政党能够统治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国家,没有一个政党有足够的力量,能进行调停。这说明德意志( )A. 统一前后政治制度没有变化B. 议会从属于普鲁士王国C. 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D. 是一个没有政党的国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前后两部分都在说明德意志不同于英国,大臣服从国王而不是议会,政党也不能发挥作用

32、也就是没有民主,所以选择C含有浓厚专制主义特征。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9.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钱乘旦教授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这段阐述中凸显了A. 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B. 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权C. 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D. 各政治派别认同了宪法的价值【答案】D【解析】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互相妥协的产物,此后法国确立了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这表明

33、各政治派别认同了宪法的价值,实现了社会的稳定,故选D项。ABC三项与史实不符,不选ABC三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革命30. 有人认为德意志帝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B.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C.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权力机构D. 德意志皇帝决定对外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德意志帝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皇帝有实权,主宰议会,故A正确。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不能说明民主立宪是虚,故B排除。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权力机构,也有一定的民主性,故C排除。

34、德意志皇帝决定对外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君主专制特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君主专制是实的史实,故D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名师点睛】德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但是由普鲁士掌握全帝国最高行政权,保留了浓厚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立法权、军权、外交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具有专制主义性质。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31.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

35、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

36、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

37、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解析】【详解】(1)不同:材料“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可知,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材料“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宋朝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

38、材料“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藩镇割据;材料“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宋朝积弱局面。(2)特点:材料“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行省权力大;“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可知民族控制;原因:结合特点分析原因,如“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吸取前朝教训;“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民族征服;积极影响:结合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制度特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

39、文化和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单一的集权与分权都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的教训中,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策略。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这三大革命,需特别提到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结合材料与

40、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大革命之间的互相联系”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评分标准:(1)论题:要求所拟论题符合题目要求,指向明确。(2)史实与论证:要求能够运用具体史实支持所拟论题;对史实分析准确,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3)结论:要求结论与论题一致,有所升华。示例: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互相影响。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这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爆发提供了制度保证;1765年爆发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资产阶级要求

41、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因此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促使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政治前提。可见,经济决定了政治,而政治也会反作用于经济。【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互相影响。”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英国经济发展从“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这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提供了制度保证、1765年爆发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因此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42、和改革运动,促使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政治前提”等角度归纳论证。点睛:全国卷比较注重中西思想的交流,考查该知识点主要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命题,尤其是新思想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和新文化运动则是命题的重点。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

43、,补内舍生;间岁一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答案】(1)分层次教学,采用升级淘汰机制;以法令推动改革;考试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2)严格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缓和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之间的矛盾;未真正起到缓和统治危

44、机的作用。【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可以得出以法令推动改革;根据“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分层次教学;采用升级淘汰机制;考试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并且制度不断完善。(2)作用:依据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作用是严格了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缓和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之间的矛盾;未真正起到缓和统治危机的作用。【点睛】考查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