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羽之死史记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司马迁,字子长,自称“太史公”。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之项 羽 本 纪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
2、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史记之项 羽 本 纪“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郑板桥史记之项 羽 本 纪史记项 羽 本 纪 (节选)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项
3、羽本纪吴中起兵: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功业的顶点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英雄未路的终点事业的起点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扛鼎图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之项 羽 本 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
4、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思考:划线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点?和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提示:这节前面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巨鹿之战中相关描写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
5、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之项 羽 本 纪注意此处的三个“无不”、两个“莫敢”。提示:这里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三个“无不”、两个“莫敢”),通过各位诸侯在项羽的威严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反衬了项羽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气,给人想象,给人回味。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 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 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垓下之围 乌江之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
6、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项 羽 之 死司 马 迁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结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霸王别姬阅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哪两个事件?“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件。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7、3、如何理解“慷慨悲歌”事件?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4、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5、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6、“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回答“探究、讨论”四中1)。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
8、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答:“莫能仰视”表示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之心,不忍心看他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后的声威大震。7、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问:为什么这么写?读后思考,准备回答”探究、讨论”一中1第2问。读后思考,准备回答”探
9、究、讨论”一中1第二问项羽是个多情重义的本色英雄。他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呜咽悲慨,凄凉动人。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既展示了霸王柔情多情的一面,同时也将霸王有心保护爱人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此情此景感人至深。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项羽性
10、格1回答”探究、讨论”一中1第2 问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人也。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复杂。小结:霸王别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英雄末路,刚强镇定,多情无奈,悲剧氛围笼罩天地。东城快战溃围斩将刈旗读后思考,准备回答”探究、讨论”一中2 抓关键语句:这一场快战共写了项羽 的三次行动,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他的威风勇猛.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第一次写: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项羽 第二次: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写出了项羽的 第三次: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对比中再次渲染他读后思考,回答”
11、探究、讨论”一中2神威凛凛,气势迫人的神勇跃然纸上。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勇猛无敌。项羽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地,仍杀人无数,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豪气干云之人.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如何,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w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用“遂”写出了他斩将的轻而易举.总之,本段用了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我们再来看项羽的最后一战“东城快战”。思考讨论:“东城快战”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项羽形象的?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明确:用了夸张手法。表示项羽
12、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当然史记项羽本纪中对人物精彩的刻画远不止这些,而且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司马迁善于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把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断地探究司马迁史记的写人艺术,乃至于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让我们笔下的人物也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快战”与“决战”如何理解?回答”探究、讨论”四中3 项羽带领的楚军羽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结无疑.“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但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
13、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这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束,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示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谁都知道,垓下之围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然而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却不是决战,而是快战。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认为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因此,他的快战目的不是为了胜利,而是证明自己。与其是说战斗,不如说是表演。如果将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回答”探究、讨论”四中3东城快
14、战溃围斩将刈旗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勇武豪爽轻信自负不知自责自省项羽性格2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写了哪三件事?读后回答”探究、讨论”一中3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读后回答”探究、讨论”一中3 项羽知耻而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在乌江岸边,亭长劝他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他却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一番肺腑之言,表现出他知耻而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
15、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身受重伤后看到背楚投汉的吕马童,于是赠头绝对给他,自刎而死,再次表现了他视死如归。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际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转赠忠贞之士。兵败人亡仍豪气干云,大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易中天:项羽之死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读后回答”探究、讨论
16、”四中2项羽的宿命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本纪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2“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性格决定命运.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
17、输而不服气的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覆灭的现实之心理特点。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读后回答”探究、讨论”四中2 答:“天亡我,非战之罪”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覆灭的现实之心理特点。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描写出他刚愎自用,缺少自我反省精神的弱点。解答表述”探究、讨论”四中2下面从事件描述中看人物形象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面对死亡,却毫无惧色。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
18、。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又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不起人民的时候,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本文的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2、语言特色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 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司马迁给我们刻
19、画了一个经久不衰的项羽形象,对于项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看看人们是如何评价项羽的。百战疲劳百战疲劳壮士衰壮士衰,中原一败中原一败势难回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肯与君王卷土来?-北宋北宋王安石王安石乌江亭乌江亭史记之项 羽 本 纪三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一、王安石对项羽 的评价题乌江亭唐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会成功吗 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二、杜、李对项羽的评价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
20、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中本纪是给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内掌握最高统治权者写的。而项羽从起兵反秦胜利到他被汉军所败而自杀乌江(前209前202),终生未完成帝业,司马迁
21、为什么把项羽传记列入“本纪”,这并不是司马迁“求名责实,再三乖谬”,而正是表现了司马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的客观态度。因为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项羽实际支配着当时的政局,代表着当时的政权。正如司马迁在“论赞”中所说的“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把项羽看得同帝王一样。但司马迁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由此可见,司马迁并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遵从历史,从实际出发,基本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司马迁对项羽的描写真实而又客观,且带有强烈的感情,他
22、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缺点,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并不妨碍对他的敬仰,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也是成功之处。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了一个王朝的霸业。在秦末乱世的天空中,项羽原本只适合做
23、一颗流星,他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项羽是一面镜子,他反射的光芒足以耀亮古今、警示整个社会。后人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韩兆琦在史记博议说,“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人有疾病
24、,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注:呕呕:和悦的样子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史记之项 羽 本 纪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解读,我们得以走进项羽丰富的内心世界,得以与霸王同喜同悲,得以感受英雄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项羽,我们应该从项羽本纪的全文来解读。性格决定命运 总结项羽的性格:1霸王别姬过于儿女情长2东城快战逞匹夫之勇 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残忍暴戾,不得人心3乌江自刎沽名钓誉4刘
25、邦对项羽的评价不善用人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如何看项羽?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性格决定命运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英 狄更斯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那么,项羽自小就有养成了怎样的性格呢?项羽少时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心理学家 少时虽志向大,但性格浮躁,做事不彻底。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也暗示出他的悲剧命
26、运。1、失人心者不得天下2、从鸿门宴看楚汉相争中项羽3、从项羽的品质看项羽失败的必然性凡是能统一天下营造太平盛世的君王皆有以下三种非凡的品质,项羽却不具备。其一,斩钉截铁,当断则断。其二,仁慈之心,择时弃之。其三,深思熟虑,智勇过人。项羽此人性情太质直,为人轻率,遇事思考不同。4、从楚汉战争中看霸王失败的必然性性格决定命运 总结项羽的性格:1霸王别姬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逞匹夫之勇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田父指路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关头,头脑清醒,
27、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个遗憾也许项羽性格中有着一切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吧他残暴凶狠、好杀成性,他性格直率、感情用事,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他自恃甚高、冥顽不灵。他顽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着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性格让他遭受痛苦磨难,使他最后身心具疲,使他最终四面楚歌,以至乌江自刎。但又试想,一个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倘若不能依靠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下去,活着对他来说又有什么乐趣呢?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的,所以他选择了自刎,或许这也就是悲剧英雄所留给我们的无奈吧。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但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写一篇周记。可结合选文以外的有关项羽的知识)思考探讨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