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36 ,大小:1.65MB ,
资源ID:22194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19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课件.ppt)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课件.ppt

1、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深入了解朱熹第一课时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教育家曾赴岳麓书院 讲学三月,生徒逾千人。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使“石鼓有声于天下”。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

2、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使其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朱熹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1178年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

3、物之要”。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白鹿洞书院”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与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并刻印发行。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全面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理学家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

4、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理学发展概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

5、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奠基人,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王守仁心学崛起并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

6、争持,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鹅湖盛会研读文本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并详细批注第一则。2、教师检测重点文言知识。(1)释义A若读之数过B略晓其义即厌之C终日着意D徒为倦懒E则精神自是愦愦遍,次满足用心只是昏乱不清醒落实!(2)翻译句子A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大概了解书中大意就感到满足,就想去找其他的书来看,那么,对之前看过的这一卷书也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B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就会更加明白事理。C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只要提神醒

7、志,整天用心,就可阅读很多文字,穷尽很多道理。落实!3、问题探究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做笔记!(2)在你的印象中,朱熹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读书方法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识记!(3)本节课对你学习有哪些启示?(

8、4)回味经典,你我共勉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无题【今】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诵读、摘抄!课堂小结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气方刚,要永不疲倦地做好事情”。事实证明,伟大的功业的背后是破万卷书,行智慧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钻研,就没有智慧的源泉,真诚地希望大家刻苦读书,学有所成,智慧地搏击人生。研读第二则1、学生自主翻译并详细批注文段。2、教师检测重点文言知识。(1)释义A乃为人欲引去B事已却悔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D明知合行大

9、路E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F须大段着力G吾知免夫,小子H直是恁地用功却、竟然;被完毕同“功夫”应该关键仔细避免;弟子们应该,应当落实!第二课时(2)翻译句子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B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去践行。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落实!问题探究1、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人心

10、,而人又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这样很容易被欲望左右。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明辨天理后行动,普通人则要用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穿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用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安贫乐道!是为天理胜人欲!背景图片请谈谈你读书学

11、习的具体目的。研读第三则 香港科技大学博导丁学良在第10届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进行一场题为阅读改变人生兼论城市人文精神的养成的精彩讲座,丁先生把读书的目的分成类。一是为了寻求知识,成就事业。二是获取技能和手段,读电脑、房地产类的书等,是为了学会具体操作。三是为了知识上的好奇。四是出于一种情感、情绪方面的驱使而读书。五是为了寻求意义,包括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意义、现在的意义、未来的意 义、过去的意义。六是要寻求人生的榜样,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今天我们探究一下朱熹对读书目的的看法。走进文本1、朗读本则文段,自主疏通文意并详细批注。2、教师检测重点文言知识。(1)释义:A不是教人向外B向外便

12、是趋愚不肖之途C这里只在人扎定脚做将去D里面煞有工夫E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F生死路头向外人炫耀不才,不正派踏踏实实;助词,无义极,很暂且最紧要的问题落实!(2)翻译句子A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试着自己观察自己,现在是要求别人了解(自己),(还是)要求自己提升自己?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道德的人明白义理,品德低下的人只知道追逐利益。C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升自我,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装点门面给别人看。D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大凡研究学问,必须分辨是为自己还是为外人,这便如同生和死的界限一样。探究文段1、朱熹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种不良

13、现象?“今人只一言一动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批判了当时的读书人只追求利益,不注重追求义理,导致整个社会都追逐利益,不讲求义理的现象。2、“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系?“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3、今天,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孔子曾

14、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鲜明地告诉我们要舍利取义。孟子进一步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坚定地告诉我们要坚守做人的大义。尽管当今社会很多人见利忘义,但我们要坚守自己洁净的精神家园,做一个讲大义的高尚的人,让自己的灵魂宁静安逸。拓展“天理人欲”杂谈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图。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

15、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限制。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16、。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在各种利益泛滥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天理”与“人欲”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坚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课堂小结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