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次考试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 时间:15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4分每题,共48分)1.唐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往往先带着平日诗文著作晋谒中央长官中之为当时所重者;若果才华出众,中央长官先为揄扬或推荐,则到考试发榜之日定可录取。这表明唐代科举:A. 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B. 带有汉代察举的痕迹C. 受到社会舆论的左右D. 注重考生的文化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相符,B选
2、项符合题意。科举制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受到社会舆论的左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推荐,与注重考生的文化水平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2.唐代宗李豫开始以宦官充当“内枢密使”参与国家政事,到五代时一度形成枢密院总揽机要的局面;宋初形成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的二府制度。由此可知宋初:A. 分散了宰相的权力B. 削弱了枢密使权力C. 继承了三省六部制D.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五
3、代枢密院总揽机要到宋初形成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的二府制度”可知体现的是削弱枢密使的权力,B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唐代宗李豫开始以宦官充当“内枢密使”参与国家政事”可知最初的枢密使的权力不属于相权,因为太监不能出任帝国丞相,因此宋初政策与分散宰相权力无关,A选项排除。继承了三省六部制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分割,与地方无关,D选项排除。3.1947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这种认识主要基于:A. 二者对待周礼的态度B. 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C. 孔、墨的生活背景差异D. 思想是否顺应社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结
4、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来维护周朝的等级制度;墨子主张兼爱,是无差别的爱一切,是对周朝等级制度的否定,A选项符合题意。孔子和墨子都生活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B选项排除。孔、墨的生活背景差异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孔子和墨子的主张都是针对社会现状提出的改造的措施,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孔子和墨子的主张即可得出答案。4.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A. 元朝时期对外贸易
5、十分兴盛B. 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 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 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答案】D【解析】根据“诏谕福建行省”“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D正确;材料反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无法体现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排除A;“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说明东南岛屿诸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周边各国”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不能够直接得出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C错误。点睛:本题容易误选A,应该紧扣材料“诏谕福建行省”“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分析解答,材料只是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的诏谕,无法体现对外贸易十分兴盛。5.在梭伦改革
6、前,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要求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的派别依次是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当时雅典是贵族政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平原派”自然希望加强贵族专制,故是。“海岸派”虽然经济实力雄厚,却苦于缺少政治特权,而希望温和地改革社会,这样既不会危及他们的经济利益,又能提高政治地位,故是。生活在社会下层、贫困无助的“山地派”则希望彻底改变自己经济上贫困、政治上无权的地位而要求彻底改革,故是。所以答案选择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内容6.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 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B. 水利工程的兴
7、建C. 私田荒地的开垦D. 井田制逐渐瓦解【答案】A【解析】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的使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A正确;其他选项不是突出表现。7.“(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燔诗书而明法令”A. B. C. D. 【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中什伍连坐制的实行,使“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8、奖励军功则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得“家给人足”。故选组合,故选C;题干没有反映出燔诗书而明法令带来的影响,而且这一措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影响,故排除,排除ABD。8.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这说明当时A. 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B. 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C. 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D. 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齐国“稷下学派”和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多家学派的内容,说明当时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的趋势。故答
9、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在这一现象出现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自身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9.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详解】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
10、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体现“公天下”特征,因此选择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排除A;我国古代并没有实行官员任期制,B错误;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而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的内在含义,结合所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10.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B. 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
11、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政时期兴建的郑国渠,使关中为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并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之所以取得成功,也与兴建水利工程直接相关,说明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故A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错误;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1.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规定:“毁伤他人肢
12、体而不能和解(和解即通过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解决争端)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取消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A. 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B. 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C. 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D. 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演变【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仍然有不少野蛮习惯,但民法总纲规定取消同态复仇则是向文明的演变,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只适合十二铜表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而非从不公平向
13、公平的演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对于光荣革命,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建立了一种新型君主制;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还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阴谋。以上分歧的焦点在于光荣革命是否A. 实现了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妥协B. 造成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C. 保持了英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D. 推翻了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答案】B【解析】据材料“它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建立了一种新型君主制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是荷兰执政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造成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材料后两
14、种观点与第一个观点的分歧的焦点即在于此,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妥协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光荣革命与英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封建王朝被推翻,而在于政治制度变革,故D错误。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
15、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材料二:车驾南伐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即车)。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拜臣起颡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如何?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请回答:(1)据材料一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
16、实行何种制度?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2)材料二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高祖采取了什么策略?【答案】(1)制度:宗主督护制。危害:剥削农民,隐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地方割据势力出现。关系:激化阶级矛盾,使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改革。(2)事件: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收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策略: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必选其一。(如答以南征为名也可)【解析】【详解】第(1)问,“制度”,据材料一信息“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得出:宗主督护制。“危害”,依据材料一信息“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
17、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从剥削农民、逃避赋税、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等角度概括。“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了孝文帝改革。第(2)问,“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信息“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得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依据所学知识从接收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的角度分析。“策略”依据材料二信息“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
18、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如何?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得出: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必选其一。14.17世纪的中国和英国在政治领域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目录(部分)材料三: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
19、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明朝政治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君主制的变化历程,分析“光荣革命”的影响。(3)综合试题所有信息,概述17世纪中英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发展趋势。【答案】(1)观点:内阁官员不等于宰相,职责是批答奏章;有宰相之实的是太监。说明: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或宦官专权)。(2)君主专制君主制废除,建立共和国君主制度复辟君主立宪制度。影响:君主权力来源不再是神而是议会;成就了代
20、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3)趋势: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英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等信息可概括得出黄宗羲认为内阁官员不等于宰相,职责是批答奏章,有宰相之实的是太监。结合明朝内阁的性质及特点相关所学可从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宦官专权等角度说明黄宗羲观点的合理性。(2)依据材料二图片中“共和国和护国政体以及复辟政体”以及材料三中“近代宪政体制”等信息可得出17世纪英国君主制的变化历程是从
21、君主专制到君主制废除建立共和国再到君主制度复辟最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依据材料三中“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君主权力来源的变化、促使资产阶级立宪政体的确立、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等角度分析“光荣革命”的影响。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中国君主专制强化、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角度分析作答17世纪中英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发展趋势。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950年,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随后,根据“整理已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简化规律适当补充”的
22、原则,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又广泛征求意见,在“述而不作”的原则下,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化字表。1952年设立汉字整理组,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专门搜集草书简体字资料并研究规律,对常用字简化,同时精简字数。1953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二稿,此后专家们根据简化偏旁的方法扩大简化字数量。1954年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三稿拟出,但由于简化字太多,出版印刷部门不适应。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简化汉字方案最终在1956年在国务院会议通过并向全国推广。1977年又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在次年向全国推行,但是由于违背了汉字简化规律等原因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摘编自陈建伟建国后的两次汉字简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
23、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群体参与;尊重汉字自身特点;渐进稳步推进。(2)评价: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文化改革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字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1)特点:根据“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又广泛征求意见”得出政府主导,群体参与;尊重汉字自身特点;根据“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化字表”“1953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二稿”“1954年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三稿拟出”“1977年又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得出渐进稳步推进。(2)评价:可从汉字简化改革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文化改革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字改革提供了借鉴等角度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