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笔落惊风雨走近李白我是天才我怕谁谈谈你所知道的李白诗仙学习目标结合诗歌背景,通过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借助工具读懂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借助工具读懂1、齐读题目两遍,注意到什么词?想到哪类诗?2、李白的送别诗二、运用积累读懂二、运用积累读懂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题目
2、所说的“送别”到底是谁送?送谁?送他到哪里做什么?二、运用积累读懂方法指导:先尝试根据课下注释说出诗句大意;再参看译文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我乘船远渡荆门之外,来到古时的楚国之地漫游。自荆门以东就进入平原,地势平坦,见不到起伏的山陵,长江水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皎洁的明月倒映在长江水中,宛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它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二、运用积累读懂2、是哪些诗句告诉我们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首联叙事,远渡出游)(尾联抒情,浓浓乡情)三、想象画面读透1、读诗的颔联与颈联,用笔
3、圈出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让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气势磅礴,意境深远)2、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三、想象画面读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似的;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想象)四、联系背景悟情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家乡,辞亲远游。到达荆门之时,此前,他一直生活在巴蜀地区,饱读诗书,小有名气。这次,他乘船顺
4、流而下,经过长江三峡,到湖南湖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历,已达成开阔眼界,扩大交流,增进影响的效果,最终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此时,舟出荆门山,江汉平原风貌和巴蜀三峡风光截然不同。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诗人触景生情,故有此诗。四、联系背景悟情结合背景,我们就会发现诗中诗人有远游的喜悦,有诗人出三峡入平原时瞬间的惊叹,有诗人曼妙的想象,有诗人浓浓的乡情,还有诗人寄托在景物描写中的远大抱负。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结
5、合具体词、句,联系诗歌创作背景,简单交流从文字中体会到的情感。上三峡李白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友人被贬远行,那柳絮,是片片思绪;那哀啼,是声声幽怨。咫尺天涯,愿那一轮明月,寄去无尽的关爱,带去一份心灵的慰藉。月色无边,情意无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作为盛唐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李白笑对困难与坎坷,用他冲天的豪气书写着瑰丽人生。行路难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叶嘉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