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07218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理解规律(一)生活引入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举行一个联欢会,你们打

2、算怎么来布置自己的教室呢?1.学生交流汇报2.老师的想法也和大家的差不多(呈现例1的情境图中的上半部),你们看,漂亮吗?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老师的设计有什么特点。4.引导学生说出:彩旗、灯笼和花朵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排列的。并指出:这样的排列就叫有规律的排列。5.教师说明:一般来说,一组实物依次不断重复地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我们就可以称为有规律的排列。(二)点明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最简单的规律(颜色)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规律的含义,为后面的“找”规律的教学

3、打好基础。】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一)寻找彩旗的排列规律1.找一找:让学生自己观察,去找一找彩旗的排列规律。2.说一说:(1)让学生说出彩旗的排列规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的规律来排列的。(2)教师提问:彩旗是每排几面就出现重复的?引导学生说出:每两面出现重复。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两面看成一组,所有的这些彩旗都是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排列的呢?这一组中的第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彩旗重复的部分。4.画一画:你能按照彩旗的排列规律再继续画出这样的一组吗?【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详细、具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找小旗的排列规律,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

4、,同时利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一组”旗子在彩旗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圈出、画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二)寻找小花、灯笼与小朋友的排列规律1.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小花、灯笼与小朋友排列中的一组重复部分。2.说一说:(1)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花、灯笼与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分别是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完整性。(2)分别说一说:小花、灯笼与小朋友是把什么作为一组,一组中的第一个分别是什么?特别强调:灯笼是三个为一组。(三)反馈练习1.摆一摆:你能用手中的小花,按照书上的规律再摆出4个来吗?2.

5、补一补:课件呈现小朋友的排列图,从中去掉3个小朋友,让学生将空缺的人补上去。3.涂一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规律来涂色,完成P85的“做一做”。4.我来摆,你来说规律:让学生每两个人一组,一人利用学具有规律的摆放,另一人说出规律(一人摆一次,说一次)。【设计意图: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规律”,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性的分析,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规律。并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三、数形结合,认知规律(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1.说一说:(1)你发现了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2)你能圈出其中的一组吗?(3)

6、碗的排列规律与前面所学的规律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颜色上没有变化,但数量上有变化。而且数量上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2.试一试:(1)你能将碗的数量上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请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碗的下面的数字。(2)完整呈现例2的第(1)题:3.议一议:碗的排列规律与数字的排列规律相同吗?(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二)呈现例2的第(2)题:1.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完成填空。2.说一说:图形与数字有什么排列规律?3.完成

7、P86“做一做”第1、2题。4.如果再让你继续摆下去和写下去,你应该怎么摆?怎么写?能摆得完、写得完吗?【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认识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起联系。同时引发学生的想象,从“看到”到“想到”,从“有限”到“无限”,不断丰富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一)数学游戏做动作,猜规律:课件分步呈现每个动作,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做了三组后,让学生猜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并说出这些动作的排列规律。(二)基本练习练习二十第2题。(三)提高练习练习二十第1、10、13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与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

8、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提高练习,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些不同形式背后隐藏着的不变的东西。】四、欣赏设计,总结延伸(一)课件呈现:生活中的规律美(二)学生自己设计一幅有规律的作品。(三)全课小结: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律带给我们的美,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做一个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

9、“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四)课外延伸:请每个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上,去寻找身边的

10、有规律的事物,可以拍成照片,也可以上网去查找。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

11、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规律美,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己设计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美,并且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再次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发现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与能力。】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