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至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解 题万方:1、指姿态多种多样。如“仪态万方”。2、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诗圣”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
2、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被宋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相关知识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
3、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传记的真实性处处以作品为依据以杜解杜从杜甫的诗歌中还原出杜甫所处的时代、他的际遇、他的交游乃至他的家庭生活。文中不少充满细节的、文学性很强的文字,都不是纯粹凭借想象、虚构,而是从杜诗中寻绎出来。从艺术的真实中还原出生活的真实阅读指导(可分不同角度)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重点阅读“长安十年”部分填写表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长安十年(746756)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长安十年(746756)一种矛盾的心情
4、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时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三篇大礼赋兵车行
5、前出塞九首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1.参加欺骗性考试;生活经历:十年长安客,一腔辛酸泪2.作宾客,卖药;3.屡次献赋,投诗求取官职;4.病痛饥寒,身体衰弱;5.贫穷而无法养家,幼子饿死;6.十年谋得一低微职务。几多诗篇,几多辛酸1.用诗歌来求取官职;2.用诗歌表现自己的悲惨遭遇;3.用诗歌表现人民痛苦,反对侵略战争;4.用诗歌揭露统治阶级腐败;5.用诗歌咏怀,反映社会实况。长安十年: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阅读讨论:杜甫在长安的十年生活,遇到了哪些困顿?1.政风腐败,入仕困顿: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指李林甫专权)微生沾忌刻,万事益辛酸.奉赠
6、鲜于京兆二十韵2.寄人篱下,生活困顿: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3.病痛饥寒,身体困顿:疟疾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_投简咸华两县诸子4.暴力开边,民生困顿: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_兵车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
7、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总结阅读“流亡”,填写表格2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流亡(755757)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春望月夜北征他在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流亡经历:一个忠君爱国人v 白水(756.6,潼关失守,开始流亡)v 羌村(756.6,历经艰辛,安家于羌村)v
8、长安(756.8,投奔灵武,被捉,身陷长安)v 凤翔(757.4,回到凤翔,官左拾遗)v 羌村(757.8,放还,回到羌村)流亡诗歌:一颗忧国忧民心1.身陷囹圄,心盼王师;(悲陈陶)2.兵荒马乱倍思亲;(月夜)3.忧乱伤时;(春望)4.国破家散,诗心写实。(北征)阅读“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侍奉皇帝天地窄走向人民诗路宽 诗圣本色主要生活经历v 1.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757.10)v 2.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757.11758.6)v 3.离开长安,被派往华州做司功参军;(758.6)v 4.从华州到洛阳,然后返回。(758冬759)诗歌创作1.侍奉皇帝,梦断左拾
9、遗;(唱和诗、朝谒诗,毫无光彩)2.离开京师,走向人民;(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接近了战乱中的人民,认识到时代的苦难,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3.开拓写实传统,抒写人民疾苦。(三吏三别洗兵马)总结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基础自主学案词语积累整饬:_。颠踬:_。因缘:_。横征暴敛:_。海内升平:_。
10、泾渭分明:_。富庶:_。符瑞:_。整顿使有条理跌倒;比喻处境艰难困苦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缘分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天下太平无事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狷介:_。消逝:_。豁免:_。低声下气:_。乌烟瘴气:_。援引:_。穷兵黩武:_。无济于事:_。攀龙附凤:_。慷慨陈词:_。正直孤傲,洁身自好(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免除(捐税、劳役等)形容说话时态度卑微恭顺的样子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引用,引证;荐举,提拔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巴结或投靠
11、有权势的人指意气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简析杜甫代表诗作,体会情感家书抵万金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浑欲不胜簪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烽火连三月白头搔更短忧国忧民【注释】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诗人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忧国忧民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俱欢颜,风雨
12、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归来倚杖自叹息。仰慕英雄、壮志难酬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1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江南逢李龟年亲情和友情(四)眷恋亲情、友情。杜甫诗歌的典型情感:(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爱国主义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v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v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
14、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一、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问题探讨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二、“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
15、。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v 比如:“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
16、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三、与杜甫辉煌的艺术成就相比,他的人生堪称悲剧,你认为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社会个人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战乱频繁性情选择命运巧合如果你是杜甫,你是会选择怎样的人生?v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都要活出价值,即使不能千古留名,也不能遗臭万年。v 杜甫的人生是悲惨的,但也是幸运的。没有坎坷的经历,怎么能有千古的诗文?一千多年过去了,谁还记着那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只有老杜的诗文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缅怀!总结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
17、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布置作业 1、课后再细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进一步通过杜甫的诗章去感受那伟大的声音;2、完成成才之路相关部分;3、课下寻找资料,最好能阅读杜甫传全文。【补充介绍】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v(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v(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v(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v(四)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v(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宋。游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别董大的作者)、李白等人打猎取乐
18、、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伟大友谊(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时的皇帝身边有几个奸臣,所以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困顿长安(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
19、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v安史之乱(四)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一个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也因此又被称为“杜工部”)。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我们学过的江畔独步寻花、望岳等。同时,诗作数量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杜甫草堂(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病死孤舟总结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