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1年临沂模拟)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使然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D.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B本题以一首竹枝词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传入中国,故B项符合题意。2.“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打油诗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民主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向封建势力挑战中国人爱追潮流A.B.C.D.解
2、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这种风俗习惯的改变实质上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是中国移风易俗的反映,并非中国人爱追潮流。3.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B.C.D.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婚礼”,正确。错在“彻底
3、摒弃”上,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得不到体现。4.某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影响下的社会生活习俗变迁”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下列你认为对探索这一课题有价值的应该是()长袍马褂西洋婚礼四合院西式餐具A.B.C.D.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是西式婚礼,是西式餐具,它们反映了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而则分别是中国传统的服饰和居室。5.在清末民初不可能出现的是()A.张三穿着西装去访友B.李四在上海吃“中西大餐”C.民国成立时人们对孙中山行跪拜大礼D.王小姐身穿洁白的婚纱和爱人走入婚姻的殿堂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因为西装和西餐在鸦片战争后就已
4、传入中国,所以A、B两项是有可能的;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所以D项是有可能的。辛亥革命后,握手、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孙中山先生率先示范,所以C项不可能出现。6.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从未间断,成为上海市民生活变化的印证。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巨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
5、经济的见证解析:A材料时间以及收入的变化体现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B、C、D三项材料无从体现。二、非选择题7.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
6、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材料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解析:本题以称呼的变化切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第(2)问中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第(3)问结合当今现实分析,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价值观相关,称呼的多样化即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