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2018河北大名一中高二月考)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解析: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项。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项;当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
2、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项。答案:C2(2018北京卷)“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
3、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答案:C3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解析:“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体现了荀子从尊君的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
4、了君民关系本质上是相通的,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民相通,不是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D项错误。答案:B4(2019山西榆社中学高二月考)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描绘了“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理想社会。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解析:“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反映的是没有贫富劳逸的不均,“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反映的是兼爱思想,这些都是墨家思想,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
5、老子主张无为和顺应自然,也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法治,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答案:C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解析: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追求自然美”可知B项符合题意。答案:B6(战国年间)“王道不实行了,该实行的是拳头硬,有枪便是草头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靠暴力。”上述主张属于()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关键信息“王道不实行了”与儒家强调仁政的“王道”相反,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
6、关,故排除。材料关键信息“拳头硬,有枪便是草头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靠暴力”体现法家严刑峻法的暴政思想,C项符合题意。答案:C7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说:“治水者,茨(茨,指积土填满)防决塞,九州四海,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A总结了战国的水利成就B主张施行仁政,反对任人唯亲C揭示了民族融合的事实D主张依时治世,反对因循守旧解析:由“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可知,慎到认为要根据水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理,不一定都要像禹一样。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能体现“实际上”的含义。答案:D8(2019浙江东阳中学高二月考)“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
7、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孔子吸收墨家思想开创了儒家学派B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C荀子吸收各家思想提出“兼相爱、交相利”D老子在批判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齐物论”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孔子不可能吸收墨家思想,排除A项;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荀子是儒家的代表,排除C项;庄子提出的“齐物论”,D项错误;B项表述正确,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9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
8、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答案:(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
9、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施行“仁政”,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序。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实行“法治”。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论语材料二: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制材料三: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荀子议兵(1)“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荀子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基本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荀子在“兼人”方面的基本观点。答案:(1)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2)荀子认为只有用“仁义”“王道”治理国家才可以不战自胜、不攻自得。(3)荀子认为“兼人”有三法:以德兼人,以力兼人,以富兼人。其中上策之法是以德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