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学习任务】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2、了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课前预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 的弊端日益显露。 的消极影响起来越明显: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粮食短缺。 片面发展 ,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 的领导地位巩固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 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3)1956年
2、,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为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2内容(1)农业方面(改革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农业产量,提倡种植 。(2)工业方面: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 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伴随 赫鲁晓夫下台而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管理体制方面:恢复 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3、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 ;运用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重点是工业方面的改革:为维持 地位,与美国争霸,勃列日涅夫注重发展苏联的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果(1)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 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平。(2)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 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具体为(1)政府减少指令
4、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计划指标;(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 结构;(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 ,并出现与 的企业;(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 或建立家庭农场。3结果:(1)结果: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又将改革重点转向 ,最终导致 。(2)成因 改革中缺少 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合作探究】1、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自我检测】1、(09金陵中学测试)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B不注重农业问题C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D没有从根本上触动经
5、济、政治体制的弊端2(08扬州市调研卷)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O 一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3、(08苏锡常镇调研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
6、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4、我们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有( )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 不能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不能发展商品生产 不能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A. B. C. D. 5、(09苏北四市联考1)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6.(09通州市第一次调研)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
7、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是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D.只抓农业不抓工业7、(09南京金陵中学高三暑假测试)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命运影响很大,这种结果说明A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必然结果B决策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C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需要高度稳定D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主观上愿意的结果8、下列有关苏联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实行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取消收购制 B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地方的一部分权力收归中
8、央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D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在经济改革方面将采取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9、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C、都保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国情10、俄国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11、(09盐城市三星级高中
9、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动作机制时有调整,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的美国,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70年代末的中国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一所述的改革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例子,它们具体指什么事件?他们共同的历史背景和共同的措施手段分别是什么?(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何
10、明显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这种不同?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3)在材料二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十四大作出了什么重要决议?12、(2008年广东单科,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
11、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3分)【学后反思】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前预习】斯大林模式 农业集体化 重工业 赫鲁晓夫 收购制 家庭副业 自主权 玉米 管理权 物质利益 斯大林模式 科学认识 部门管理 集中领导 经营
12、自主权 经济手段 超级大国 重工业 军事实力 经济负担 社会动荡 经济管理 指导性 所有制 承包 国外合资 租赁制 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宏观决策 重工业【合作探究】1、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
13、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我们要借鉴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A、出现曲折的原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级,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二战以来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以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绝非短期能够达到的。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
14、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体制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B、启示: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已是世人公认的法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必然如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它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过长期曲折斗争才能成功。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尚处于初创时期,还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逐步完善,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我国而言应坚持社会主义初
15、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我检测】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它们既有共同性,就是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了改革,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它们也有差异性。但是它们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斯大林模式。2、【答案】 B【解析】1990年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导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3、 B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但其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
16、击了斯大林体制。4、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培养学生概括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其选项来看,也可作为否定选择题来解答。题中的不正确,商品生产是发展经济的必要环节,故应选B项。5C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俄国这样的一个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经济模式。6C解析:材料中的“母鸡”“马儿”是指苏联的农业,苏联利用牺牲农业的方式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比例失调。在毛泽东看来这是没有道理的事情。7、【答案】 B【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取消了共产党的统治地位,导致苏联解体。8、【答案】C【解析】赫
17、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农业上没有取消收购制度,工业上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9、【答案】A【解析】两次改革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这是共同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脱离了苏联国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中国改革的情况则相反。10、【答案】C 【解析】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18、,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1、参考答案:(1)事件: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措施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2)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 中国经济却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拉大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原因: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启示: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和吸收先进经验技术。(3)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19、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是考查中外经济政策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计划和市场它们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的相互借鉴。12参考答案:(1)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4分)。(2)计划经济体制(1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1分)。(3)考生须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3分)。如: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理由: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是把政府计划性和市场自由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结合,起到了渡过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发展的作用,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解析:本题以西方与苏、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命题,重点考查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其理解。第问可以根据材料的信息,即“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等方面分析归纳;第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问在第问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市场与政府职能的关系的角度归纳。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