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歌简介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如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
2、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寿无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酒,被服纨与素。”)2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如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写朋友离我而去。3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文选封面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涉江采芙蓉诗意图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芳草萋萋的江边。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诗歌赏析2、诗歌这句有哪些意象?“芙蓉”“兰泽”“芳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渡过江面去采摘莲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这两句诗的意象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
4、的感情?“芙蓉”“兰泽”“芳草”等自然意象,呈现的是一个优美、纯净的自然环境,与抒情主人公采摘芙蓉的人物意象叠加在一起。主人公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全诗的意境是清幽高洁的。主体意象芙蓉: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入诗者,有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怜子”也,委婉储蓄地表现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5、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渲染一种静谧悠闲的意境。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莲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人儿。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设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提供依据。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旧乡”“长路”。“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
6、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明白化。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呢?他又在等待什么呢?“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的空间。感情深厚却两地相思,在思念的忧伤慢慢变老。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7、?直抒胸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切,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色?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三是“悬想”。v“对写法”的“悬想”方式:v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想象对方写法的特点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1.读顺畅,通大意;2.找诗眼,抓主旨;3.依景情,析手法;4.找意象,品意境。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