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枣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时 CONTENTS 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积累拓展04教材课后习题06写作培优05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孙鸿的枣儿,了解了文中主要呈现了哪几个片段,品析了文章具有象征意味的语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学情回顾分析人物形象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分析讨论精读课文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即使有些失落但不失爱心、不失希望。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
2、念父亲,喜爱、心疼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男孩探究文章主题1.“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这首童谣在剧中出现了两次,请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及两次出现时的表达效果。作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表达效果:课文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内涵。2.剧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为何不在农
3、村?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老人的儿子: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抛弃旧家,在城里另成新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寻找新天地,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的社会现实。3.剧中的那一棵老树上挂满的红枣是什么味道的?到底是苦涩的还是香甜的?为什么?观点一:枣儿是香甜的,因为枣儿里包含着老人对往昔的回忆、孩子对父亲的回忆、老人对孩子的疼爱、老人和男孩对未来的希望观点二:枣儿是苦涩的,因为枣儿里也包含着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孤独、孩子的寂寞与期盼、现代社会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冲突。课堂小结课文主旨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4、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感情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极强的沧桑感。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两人的对话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例如写老人“命令”“蓦然口气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等,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
5、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2.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丰富内涵剧本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状态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思索。小枣儿,大社会。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例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枣儿童谣开场唱枣儿男孩遇老人捡枣儿老少拉家常社会变迁呼唤亲情童谣收场唤亲人吃枣儿老疼少忆枣儿老人思儿儿不归留枣儿男孩念父父不回积累拓展关
6、于亲情名言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曾子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萧伯纳更多积累拓展详见教材帮写作培优插 叙文中多处运用了插叙,不仅丰富了剧本情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使老人的形象更具有立体感。请你以“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瞬间”为开头,插叙一个令你动容的场景。【写法指导】运用插叙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插叙时一定要注意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一般可使用一些提示语(如:“记得”“想起来”“那一幕”“据说”),也可以以回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引入插叙部分。(2)插叙内容要适当,一般不宜过长、过细,以免喧宾夺主。插叙内容最好
7、与眼前的一幕紧密关联。能让人物形象更鲜明,能服务于作者情感的转变或升华。(3)插叙要“放得开去,收得回来”,不能影响全文的连贯性。叙完后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继续叙述中心事件。优秀示例详见教材帮一、阅读课文,想一想:“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教材课后习题剧本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串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紧密联系;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8、。作者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二、结合文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选择感兴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注意人物表情、说话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答案见“精读课文”三、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但出现的方式不同。结合童谣两次出现时的情境,说一说: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见“精读课文”四、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思路引导】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认知去思考,不可简单地对走出去的人一味地批评。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他们或许有很多的无奈。可以从亲情、乡情、社会关系、家庭变化及心灵沟通等角度略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