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1811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4推荐作品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作者简介(1)苏轼,详见新城道中(其一)。(2)魏禧(16241681),明末清初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并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末诸生。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著有魏叔子文集。二、背景展示(1)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签判。嘉祐八年(1063)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陈希亮素以威严著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

2、颇为投合。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元丰三年(1080),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写下了这篇散文。(2)大铁椎传是一篇人物传记,因为不知道侠客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代替,魏禧以细腻生动的手法,描述身怀绝技却不为世用的侠客大铁椎的故事。课文名句(1)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方山子传(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方山子传(3)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大铁椎传方山子传大铁椎传方山子传一、中心主旨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

3、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二、写作特色1奇特的构思。苏轼此文之“奇”,首先表现在构思上,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籍贯、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出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起而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继而如春蚕吐丝,终而如秋蝉脱壳。2奇妙的语言。作者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而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如“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一个“适”字正刻画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

4、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没有一点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着多少人生沧桑与感慨!如第四段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一个反问句,真是惜墨如金,又字字千钧!大铁椎传一、中心主旨本文属于传记文,作者在纪实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塑造出了一个丰满的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透露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人才不为世所用的感慨。二、写作特色1表现方法灵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多角度刻画人物。第四段道别时,一句“不足用”写出了大铁椎杀敌前的内心感受和抱负,而“故自

5、负”的将军在他面前无可辩驳,自惭形秽,以“强留之”来掩饰自己窘态的表现,侧面烘托了大铁椎的可敬。文章最后一段着重描写大铁椎的神勇和绝技,旷野杀贼一段,描写细致,绘声绘色,因此为全文重心。“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二句,是紧急叙述中的舒缓之笔,既点明了杀贼、鏖战的时间,又使行文有些轻松和曲折,增加了文意的空间美。杀贼时,“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而大铁椎挥动铁椎,使对方“应声落马”“人马仆地”。旁观的宋将军,屏息不敢出气,“股栗欲堕”,形象地烘托了大铁椎的勇猛。最后,客大呼“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这段描写绘声绘色,笔墨特别集中,痛快淋漓地刻画了大铁椎的勇武形象,使人如见其

6、人,如闻其声,印象尤为深刻。2纯用记叙手法,形象鲜明。这篇文章洋洋洒洒,纯为记叙。不加任何评论,只是通过别人的叙述和人物的言行来显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因而形象生动,文意含蓄,发人思考。写大铁椎的外貌和性格:“貌甚寝”,“与人罕言语”。写大铁椎来去无踪:“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写大铁椎的豪侠:“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最后又写大铁椎旷野杀贼的神勇绝技。真是形象鲜明,虎虎有生气。箭锋上的友情福建一考生周瑜在军营帐篷里来回踱着步,一只飞蛾在案台上的火烛旁飞来飞去。帐篷里忽暗忽明,帐篷门口站岗的士兵叹了口气,(1)他明白帐篷里的人一定正被什么事所烦恼着,但同时他

7、也明白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又怎能替得了一个东吴大将着想?此时,帘幡被掀开了,周瑜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身的银甲在月亮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他的脸上没有表情,看上去像是在犹豫什么,又好像是下定了决心。(1)周瑜就这样站了很久,旁边的士兵也只好就这样陪他站着。一时间,天地显得无限宽广,星星满布在黑色的夜空中,就好似一颗颗珍珠撒落在了黑色的绸缎上。(2)周瑜开始回想起几天前的事来三天前,在军营里的军事会议上。“公瑾兄,我看曹贼此次来势凶猛,并筑起了城墙。目前敌多我少,敌强我弱。你看我们是否要”孔明摇着鹅毛扇缓缓地说,可是他还没说完就被周瑜打断了。“等等!孔明兄,小弟我有一建议,不如我们二人将各自的计策写在手上,

8、一起拿出来看看,不知意下如何呀?”“好。”孔明笑着答应。一会儿两人都已准备好,周瑜心想打曹贼定要火攻,不知这孔明会不会两人一起伸出了手掌。两只手上都写了一个“火”字。“哈哈”两人顿时畅快地大笑起来。此时周瑜心中很是高兴,他对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早有耳闻,但是能如此合他心意却出乎意料。火攻需要弓箭,而东吴的弓箭却远远不及所需。诸葛亮却放声道:“公瑾兄,弓箭的事你就别操心啦!”于是他们约定十日之后诸葛亮交十万支弓箭给周瑜。第二天,孔明出发。运用计谋与对天文知识的了解,他向曹操“借”了满满十条小船的箭。回到东吴时一个士兵的报告令他大吃一惊,草船上的箭并没有十万支,只有八万有余。(3)诸葛亮摇着鹅羽扇陷

9、入了深思。明日就要交箭了,周瑜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这可如何是好。东吴的大将听说孔明借箭不足,皆大喜,都到周瑜的帐中找他贺喜。可周瑜听后却为之一震,“怎么?他失败了?”周瑜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现实却摆在了他的面前,孔明失败了,明日就可将这个麻烦除去,但是孔明的确是一个知己,倘若我俩共事一主该多好啊!唉周瑜苦恼着月光依旧照着,周瑜望向远处的天空,似乎已有些鱼肚白。(4)他深吸一口气回到帐内。第二天的军机会上,吴、蜀双方气势十分紧张,张飞瞪着铜铃眼,赵云握着长枪,紧紧站在孔明身旁,看来他们已经做好拼死保护孔明的准备。“孔明兄,时限已到,交箭吧!”周瑜说。“拿箭!”一声令下,士兵们扛上了箭,孔明

10、觉得不对,细细一点,十万支,不多也不少。“这”孔明纳闷了。周瑜走上前来递给他一支箭,说道:“好!不愧是卧龙先生啊!”孔明盯着周瑜递过来的那支箭,愣住了(5)思悟要点核心亮点:改写历史,构思奇特。(1)第段中描写人物运用了哪些方法?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提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这个比喻句只是描写当时的环境吗?提示不是。除了描述自然环境外,还烘托了主人公周瑜心中的犹豫、沉重心情。提醒依托三国演义中“密谋火攻”“草船借箭”情节,围绕作文命题要求详细描述,符合记叙文的文体要求。(3)作者为何改变了原小说中圆满完成借箭的情节内容?提示改变情节内容主要是根据写作主题的需要。该文主要表现周瑜的顾全大局、重情重义、机智爱才,赞美周瑜与孔明之间的友情;这样安排使情节跌宕曲折,悬念顿起,推动行文发展。(4)这句景物描写能否删掉?它在行文中起怎样的作用?提示不能。倒叙文章写作中必须交代清楚起止点,这样才能使文章思路明晰。(5)结尾再留悬念,孔明为什么“愣住了”?提示周瑜递过来的箭不是曹营射出的,是周瑜自己军中的箭。这样写更加凸显周瑜重情爱才的襟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