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1759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图解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

2、背景思维拓展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2)思想原因:信奉“武器决定论”。(3)战略原因:放弃和丧失制海权。(4)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5)外部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问题探究1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条款是什么?提示: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条款是开设工厂。概念辨析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

3、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图解历史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4)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日舰偷袭。(2)概况: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以日舰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终。(3)结果: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2反割台斗争(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

4、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3义和团反帝运动(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问题探究2 辛丑条约中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提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构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问题探究3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提示: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扶清灭洋:具有爱国

5、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主题“天朝上国”梦碎甲午中日战争一日本是以世界进步为目的地展开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日清战争因此成为迈入文明国的行列的起点。战争中日本虽然有过野蛮的行为,但是西方社会依然接受维新之国为文明国的一员,而守旧的清国仍为尚未开化的野蛮国。福泽谕吉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二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

6、又影响了士气。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三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福泽谕吉从文明史观下解读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清政府失败的根源,但实质上是为日本侵略中国寻找借口。史料二信息“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静守勿动”“保舰勿失”说明李鸿章指挥失误。史料三中“举国争言洋务”是关键信息,甲午战争前,只有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主张向西方学习,而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福泽谕吉是如何看

7、待中国的?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答:_(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本质问题。答:_(3)结合史料三,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是如何救亡图存的?答:_答案(1)看待:福泽谕吉认为中国已堕落为野蛮国家,日本要用近代文明来开化中国。真实目的:为日本侵略制造舆论。(2)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已走向近代化,且战前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政治、经济、军事落后,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3)“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历史解释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

8、,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严重,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2)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3)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实业救国的思潮出现。主题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一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

9、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马关条约教你读史史料一从通商口岸的分布到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地反映出列强的侵略范围发生了变化;强占租借地和辛丑条约的规定反映了侵略的内容有所变化。史料二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中示意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答:_(2)结合世界史的内容分析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转变的原因。答:_答案(1)侵略范围由沿海深入到内地;由经济侵略为主到政治军事控制为主。(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列强对外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历史解释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

10、特征与影响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2018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并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舆论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

11、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考向分析:本讲内容近五年在全国卷中出现的频率较低,考查较少,仅2018年直接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外交作为。但本讲内容是这一阶段历史变化的背景,常结合经济、思想文化变化间接考查。因此在今后高考中:(1)仍可能作为时代背景作间接考查;(2)在命题形式和方向上,借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立足于核心素养进行考查;(3)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角度,从正面进行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引导设题。预测1提供新材料考查唯物史观“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

12、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的直白解读,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发生转移,故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就停止了。预测2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2018湖南师大附中

13、月考)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A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B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时间“1894年”可知此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分水岭”的含义,故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败于日本,使国人认识到必须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而开始了维新变法等制度近代化,B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甲午战争的沉重打击,使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意识增强,故C项正

14、确;甲午战争虽然警醒国人,但依然有些许顽固派,D项表述太绝对,故排除。预测3创设新情境考查八国联军侵华(2018武汉调研)“自来图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文字出自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出现的背景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 D太平天国运动答案C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并没有出现“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清政府实力尚存,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出现外侮,但与内讧现象无关,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符合“内讧外侮”,此时慈禧被迫出逃,感觉“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途中以光绪帝名义发布这道上谕,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并没有出现“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