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解析及复习指导建议2019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已公布,为了更好地了解今年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趋势,利用好考试说明去指导后续时间内的复习任务,学而思高考研(课程)究中心老师结合考试说明相关信息,为同学们作了考试说明解读。物理从主体内容上看,2019年考试说明除了照例用前一年的高考题将某些样题进行了替换外,唯一的明显改动就是将“物理知识内容表”中的“63.自感现象、日光灯、涡流”调整为“63.自感现象、涡流”,其余的内容相对于往年几乎是一字不变。考试范围依然是7大模块,20个章节,共117项知识点,知识点的要求等级与附加说明也都完全没有变化。所以今年考试说明反映的信息可
2、概括为:理念持续贯彻,考点稳中微调。下面我将从“不变”和“变”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先谈“不变”:2019年高考是新课改之后北京第八次高考。回顾过去几年北京市的高考真题,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与探索,北京的物理高考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命题风格,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郭子云老师,将其总结为“基于理解,鼓励探索,运用理论,联系生活,既重视能力思想,又考查学科素养,宏观结合微观,基础融入前沿,返璞归真,溯本追源”。如11年的18题(蹦极),12年的23题,13年的19题、20题、23题、24题,14年19题、20题、23题、24题,15年的18题(又是蹦极)、20题、24题,16年的19题、20题、
3、23题、24题等,都能很明显的反映出这种风格,而且新课改推行的时间越长,这种风格就越发明显。2019年考试说明的核心思想依然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科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物理高考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利用有利于考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情景来设置问题,突出考察优秀学生在创新情景下对核心物理概念,核心物理思想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基于此,我们不难推断:17年物理高考的命题将延续之前几年的风格,不会有大的改变。依然会在试卷主题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18题、19题、20题、23题、24题
4、等强调选拔性、加强区分度的环节融入创新元素,并着重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核心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对生活和前沿科技中一些物理现象的探究能力。也正是为了保持命题风格不变,在命题时,对于知识点以及引入信息的选取上必然会有所改变。这不仅是为了保证试题的新鲜,同样也是为了将新课改下的命题特色贯彻于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为今后的教学指明方向。所以,“不变”中蕴含着“变”。再谈“变”:很多同学对考试说明中的“变”往往比较敏感,觉得这些“变”才是最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对于一些细微的改变自己进行了过度的解读,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北京高考的命题,在新课改推行了这么多年后,如今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即便是持续性的改革
5、,大方向也是明确的,既定的,且有条不紊的。比如今年对于“物理知识内容表”中的“63.自感现象、日光灯、涡流”调整为“63.自感现象、涡流”的改变,一方面是因为人教版教材已经没有了日光灯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传统日光灯,高考命题自然也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这样的“变”不过是为了贯彻“不变”的命题核心思想与既往的命题风格。包括今年考试说明样题的更换也是如此。今年的样题在49题、56题、92题和99题的位置,分别选取了2019年北京高考理综试卷的19题、20题、23题和24题。其中19题考查的是对电学实验的探究,20题是结合“雾霾”这个当前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考
6、查分子动理论部分的知识,而23题则在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基础上考查对“势”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理解,24题更是体现了溯本追源的理念,以“粒子”的观点结合动量的知识去诠释光的折射现象。通过我之前的论述,大家不难发现,在过去几年的北京高考题中,在19题、20题、23题、24题的位置出现的题目都是最能体现北京高考“基于理解,鼓励探索,运用理论,联系生活,既重视能力思想,又考查学科素养,宏观结合微观,基础融入前沿,返璞归真,溯本追源”这一命题风格的。因此,“变”是为了诠释不变。综上所述,今年的考试说明反映了北京高考近年来一贯的“不变中有变,以变诠释不变”的课改策略。所以学生也应该按照“重视基础、突出主干、深入理解、加强探究、善于联系、结合实际”的方向进行复习。在扎根课本的基础上,多关注生活热点以及前沿科技中的物理现象,与课本上学过的知识相结合进行思考。物理的学习重在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题海战术、万劫不复”,对热门题型的过多练习对提高成绩往往适得其反。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改命题的创新与发散绝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更不要担心在解题中需要用到大学或竞赛中超纲的知识。创新与发散的最终目的在于“回归”回归课本,回归知识,回归教育,是深层次的回归,是对本质的回归。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