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祖父曾在金朝做官。辛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抗金,后率义军归宋。他力主抗金,但朝廷只让其当地方官,并多次对其起而又罢,投降派不断对其排挤、陷害,但他仍不放弃复国主张。直至67岁郁郁而终却仍未实现抱负。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600多首,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辛弃疾(11401207),字,号,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风格,与苏轼并称为“”,其词抒发,倾诉的悲愤,乃“”。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
2、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意 请同学们见“优化探究”P4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感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