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15601 上传时间:2025-11-15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课件:《永遇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学科网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词现存 620 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 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学科网 孙仲谋(zhng)舞榭(xi)巷陌(xing m)金戈(g)元嘉(ji)狼居胥(x)仓皇(cng)可堪(kn)佛狸祠(b)拓跋焘(b to)张浚(jn)王玄谟(m)学科网 赢得:落得、剩得。北顾:回头向北望。这里指失败。可堪:不堪;哪堪;

2、怎堪;即怎能忍受。凭谁问:“难道(还有)谁会问?”学科网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舞榭歌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风雨的吹打而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杂草树木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那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是何等的威猛!元嘉年间,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像汉朝霍去病远征匈奴那样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欢庆成功,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败逃的下场。我登上山亭,向北遥望,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往事不堪回想,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香烟缭绕,

3、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学科网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上阙用了孙权雄才大略、刘裕北伐完胜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刘义隆北伐惨败、拓跋焘修建行宫(佛狸祠)、廉颇思国三个典故。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的故事,表明了词人的北伐雄图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典故,意在借古讽今,委婉规劝南宋朝廷韩侂胄

4、,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表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 zh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

5、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答: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和词人恢复中原热切愿望。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最后用廉颇思国一事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却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词主旨这是一首借

6、古讽今之作,作品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答案:A。结合背景可知作者一直处于忧国忧民的心态中,始终有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答:C 点拨:“力不从心”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