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夫人(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11分)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本词为词人罢官闲居上饶时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1)这首词题目中的“独”字是如何体现出来的?(5分)【答案】词人在罢官失意之时,独居山中溪畔,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岁暮寒冬,青山“劝我溪边住”;长夜难眠,明月听“我”诵诗书。词人只能以青山为伴,与明月为友,表现出词人的孤独和寂寞。(5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清溪,听读
2、离骚去”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拟人,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默默相陪,听词人诵读离骚。用典,词人借用屈原的离骚,抒发了有志难伸的满腔郁愤。衬托,月悬高天,明月为伴,衬出词人的高洁与孤独。(6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给5分)【解析】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中的表现手法的判定,要注意立足于诗歌整体,不要就句论句。就本题来说,根据词的下片,可知是明月“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可见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月悬高天,明月为伴,又衬出词人的高洁与孤独。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屈原庙(明)梁辰鱼寒云掩映庙
3、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注】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杜:指杜蘅,香草名。(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
4、(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答案】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第二问是答出作用。对意境的把握考生在
5、解答时只需要描绘出画面情景,概括出画面的特点即可。第二问解答时要分为两部分,首先答出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然后答出尾联在结构上的作用,因为是结尾句,所以,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照应开篇、揭示主旨、引人深思、扩大意境等。本诗尾联所写之景萧瑟、悲凄,借哀景抒哀情,表达的是诗人的忧愤之情;因为是写景又在结尾,所以也是以景结情;结构上照应了开篇。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成事一身伤老矣
6、,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这首词写于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1)“万事一身伤老矣”饱含着词人哪些情感?(3分)【答案】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对过往岁月的怀旧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或者:包含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请简要分析“戎葵”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6分)【答案】作用: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作者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借戎葵这一意象表达出作者悲壮(或“豪迈”)的爱国情怀,有强烈的艺术感
7、染力。用“戎葵凝笑墙东”与“一身伤老”对比。衬托了心中的冷寂(答出其中两点即4分)【解析】试题分析:“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有向阳特性”的提示来思考分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太史公屈原传赞曰:“悲其志。”又曰:“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盖
8、屈之辞能使读者兴起尽忠疾邪之意。(选自刘熙载艺概)【答案】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句式的对称等。志也(语气助词,断开)为人也(语气助词,断开)论屈子辞者(语气助词,断开)其斯为观其深哉(语气助词,断开)文丽用寡(人称转换,断开)扬雄以之称相如(句意转折,断开)然不可以之称屈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屈原是哪个时代的人?请写出屈原除离骚外的两
9、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 分)【答案】战国,九章 九歌国殇橘颂天问招魂哀郢湘夫人等( 2 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3)刘熙载认为屈原的作品有哪两个特点?( 2 分)【答案】有“志”和“为人”;文丽用不寡(意不寡)。(2 分)【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太史公在 屈原传中评价道:“为屈原之志而悲。”又说:“读屈原的诗没有不流泪的,都像见到了屈原的为人。”论“志”和“为人”,评论屈原辞赋的人,观察理解屈原太深了啊。“文丽用寡(文章语言华丽,却内容空洞,作用小)”
10、,这是扬雄评论司马相如文章的话,不可以用这句话来评论屈原的文章。屈原的辞赋能使读者产生忠于祖国痛恨邪恶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
11、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
12、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
13、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
14、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
15、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1)结合文意,概括“泊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屈原殉国之处;忧国忧民的精神寄托;忧国忧民的苦难的象征。【解析】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答案】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行文脉络的梳理与感情走向的概括能力。要解答
16、本题先要讲懂全文,理出内容层次。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汨罗江畔饮浊水,饮出了苦涩。饮水的目水是为了真切地祭奠屈原,所以饮出了愤世嫉俗,这是由屈原引发的情感(愤世嫉俗)。第二部分,朋友对我行为的不理解引发我的思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忧国忧民之的忧思,更多的人却是明哲保身(如渔翁)。这一总部分中,有一个明显的句子“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由愤怒过渡到惆怅)第三部分,现实中,忧国愤世与全然超脱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到此也就索然了。”索然,有无可奈何之意,作者只好在一方书斋追求精神的解脱。(失望与无奈)另外,考生应注意一点,答案所有词一般在原文可以找到。考点
17、: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案】寓意: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明哲何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解析】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C文中“禅家公
18、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答案】AE【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分析能力,其中涉及到语句理解、结构分析、手法赏析、主旨评价等方面,分析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具体分析,进行得出答案。A项错在对内容的篡解和强拉因果关系。原文的意思是泪罗一水作为一种意象在诗歌中流传了两千多年。它的苦涩并不是指水质如何,结合后文,苦涩是因为屈原并着忧国之心的愤世嫉俗。E项是对文章主旨的曲解。作者决定躲进书斋是学习古人“要斫青光写楚辞。”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如屈原一般愤世嫉俗,但心中又放不下对屈原的敬仰,只好在书斋中的精神世界里追求他忧国忧民的境界。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