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纲版】课堂新导航配套课件高二语文上册第2单元6琵琶行(并序)六 琵琶行(并序)名句品读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并序)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经典美文赏读 六 琵琶行(并序)基础知识梳理 文本预习必知 文本解读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文本预习必知 作家作品白居易(772846),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
2、官任太子少傅,后人因此称他为白少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考中进士,十八年应吏部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807)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五月拜左拾遗,不久被贬江州司马。历任杭州、苏州刺史。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江州人为之立祠。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稹并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唯歌生民病”
3、“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妇亦能听懂,著有白氏长庆集。写作背景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并序)。诗一问世,即广为传播,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
4、后写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诵不衰,其中有关琵琶弹奏技巧的描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本篇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歌、行、吟三者无严格区别。本诗题为琵琶行,实为白居易假托琵琶女遭遇,抒发自己天涯沦落之恨。2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倡导者。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形式上虽借鉴
5、了汉魏以来的古乐府,但实际上是自命新题写实事,所以称为“新乐府”。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错字音(1)湓浦口(p)(2)铮铮(zhn)(3)贾人()(4)荻花(d)(5)慢捻(nin)(6)六幺(yo)(7)悄无言(qio)(8)虾蟆(h)(9)钿头(din)(10)银篦(b)(11)呕哑嘲哳(u)(y)(zho)(zh)二、通假字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_三、一词多义(1)命遂命酒叫,吩咐命曰琵琶行命名,题名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命,命运(2)言感斯人言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即盟之后,言归于好语助词,无义(3)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词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认为
6、正确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确(5)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曲调间关莺语花底滑啼叫又闻此语重唧唧话语(6)轻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7)暂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8)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9)为因为长句wi,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wi,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wi,替、给四、古今异义(1)因为长句古义:连词“因”和动词“为”连用,于是创作今义:介词,表示原因;连词,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2)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很,非常(3)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7、4)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爆发出,突然出现今义:动词,冲出;鼓出来;使超过一般;形容词,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5)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先前今义:向着前方(6)明年秋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7)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今义:动词,使紊乱的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五、词类活用(1)遂命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2)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本长安倡女(2)省略句(吾)送客(于)湓浦口满座重闻(琵琶声)皆掩泣沉吟放拨插(于)弦中(3)被动句感斯人言内容剖析一、辨识主题琵琶行(并序
8、)是一首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的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凄凉一生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文本解读探究 二、理清结构三、探究重点1本诗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分析: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睛。景物成了溢满悲伤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境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凄凉愁惨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低沉、感伤的基调。2诗中描写了几次有关琵琶女的演奏?作用是什么?分析:诗中有关琵琶女的演奏前后
9、共写了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串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第一次是暗写,只写诗人听到琵琶声,演奏的曲子名未写,但从“主人忘归客不发”可以看出音乐之高妙。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入,然后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演奏的内容、演奏的技艺,并由此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不仅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引出了诗人自己的“沦落”,将自己“辞帝京”“谪居卧病”之事轻轻带出。第三次是明暗结合,写得简略。先说调子悲凄,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补足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诗的主题。这三次音乐描写
10、将情、景、乐、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从而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3通读这首诗,谈谈作者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分析: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次。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写诗人
11、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也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一叹?又为什么说它是全篇的主旨呢?分析:因为,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偏的江州(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
12、“去年辞帝京”),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曲罢曾教善才服”,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怀着满腹“幽愁暗恨”。作者在官场难觅知己,只能在“沦落人”中找知音,于是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伟大诗人和沦落歌伎同病相怜,感情相通;把她和自己地位等同,视为知己,这对一个封建士大夫而言,实属难能可贵。这两句不仅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而且表达出境况相似的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深厚情意,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所以,它是全篇的眼目,是诗的立意所在。5为什么琵琶女的第三次弹奏与
13、前面的有着很大差别(“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座中那么多的听众,偏偏是“江州司马青衫湿”?分析:这种情形的出现是由于当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泊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遇,所以弹出的乐声较前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以至相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他心中的悲苦: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的悲剧命运引起了诗人的深深怜悯与愤慨;自我的感伤和对社会的控诉,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因直言
14、敢谏,被诬遭贬,沦落天涯。诗人这千古一“泪”,既反映出作者作为封建士大夫对一个流落江湖的歌女另眼相看的民主思想,又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受贬斥的郁愤悲苦的心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四、创新思维问题: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课文观点:使用一连串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不同的音色、音高、旋律、节奏。发散角度1:使用象声词和连绵词。诗中用“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借助语言的音韵摹绘音乐的韵律,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发散角度2:侧面描写的作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突出
15、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发散角度3:妙语点睛。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揭示出乐曲的无穷意蕴。五、拓展延伸联系本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从事艺术表演的人?【思路点拨】由于社会性质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从事艺术表演的人在封建社会地位是低下的,不受人尊敬的,他们往往是被生活所迫用以养家糊口的基本手段。而现代社会,艺术表演作为一种高尚的职业、一种精神愉悦手段,备受推崇。当然,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精湛的技艺,推崇他们高尚的人格,而绝不应该盲目地追捧、崇拜什么流行的明星、偶像。技法归纳构思精巧,对比鲜明
16、,渲染到位。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第一次是暗写,后两次是明写,共同突出了悲凉凄婉的感情色彩。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采用双线制。一条是以琵琶女的经历为明线,一条是以诗人人生遭遇为暗线,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作者运用昔盛今衰的描写来进行鲜明的对比。先是昔盛的描写红歌伎的春风得意,体现其色艺双绝,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红极一时的情景和欢乐忘忧的情景;后是今衰的描写,突出冷落寂寞和悲凉情绪。同时,出色的烘托渲染也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作者特别善用环境描写来进行烘托。如第1段景物描写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心境之悲
17、苦,同时也为琵琶女出场营造了悲凉的气氛,更为整首诗奠定了凄凉、低沉的基调;另外,琵琶女演奏乐曲终了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者又点染环境,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用多种艺术手段摹声。以声喻声,以形写声,一连串用了八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不同的音色、音强、音高、旋律、节奏,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叙事富于详略虚实的变化。全诗中描写弹奏琵琶一段和琵琶女自叙身世一段写得比较详细,而其他一些过程和过渡交代写得比较简略。作者自叙身世则完全是叙述贬官后的情况,而一语未及贬官前的情况。再如写弹奏琵琶,第一次弹奏详写,第二次则用虚写的手法,
18、仅用“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两句带过。这都是根据主题和作品艺术构思的需要而决定的。高考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李凭箜篌引李 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经典美文赏读【赏读指要】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
19、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观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