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思想曾一度盛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B这一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C该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D这一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解析:A项是汉初采取“无为而治”思想的客观原因,与设问要求“主观原因”不符,故排除;C项中“消极无为”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无为而治”思想不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的表述错误;西汉初年,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本题应选B项。答案:B2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倡导“待时而动”倡导“因时制宜”强调“无为而无不为”ABCD解析:黄老之学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错误,排除含的选项即可。答案:B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几代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故本题选B项。答案:B4(2018河北
3、大名一中高二月考)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表明他的思想()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 B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C突出人伦道德观念 D顺应“三教合一”潮流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由题干中“天不变,道亦不变”“正法度之宜”等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故B项正确。答案:B5(2018江苏卷)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
4、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答案:B6(2018山东宁阳高二月考)“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5、。”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思想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君权神授思想实质是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故A项错误;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孔子的思想目的,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天理”是宋明时期理学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答案:D7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
6、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C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一面认为君主代表天来统治天下,人们必须服从君主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认为君主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由此分析可知这一思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求皇帝施行仁政,以此来制约君主的权力,故选B项;A、C、D三项不属于直接效果。答案:B8(2019河南周口高二月考)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
7、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解析: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希望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D项正确,A项错误;B、C两项没有反映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
8、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
9、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
10、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
11、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材料三: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伦理观念?它和材料一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推崇?(3)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心态?简析他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答案:(1)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伦理观念:孝。原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3)心态:既主张维护君主权威,加强集权,又企图限制君主的暴政。思想根源: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权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