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是说杨氏子 ,从文中“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
2、复鼓。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绝: 断绝 穷尽 走不通的 独一无二的 极、最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善:擅长、善于 好 善良 容易,易于 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句子含义: 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
3、句子含义: 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 是 的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三)学弈弈秋,通国之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之矣。这是其智弗若与?曰:_。1、理解词语意思。诲: 惟: 援: 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通国之善弈者也。( ) 一人虽听之。 ( )思援弓缴而射之。 ( ) 虽与之俱学。( )3、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
4、):A、使弈秋诲二人弈。B、使弈秋诲二人弈。C、使弈秋诲二人弈。4、理解句子的意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回答问题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四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故 去人近: 及日中: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
5、思写出来。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3、两小孩辩斗的原因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一儿认为原因是: 一儿认为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