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特征】本单元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指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观历年高考,本单元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的题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一般都以具体材料尤其是热点材料为载体,考查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在非选择题的立意方面,本单元内容往往和辩证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在历年高考中,本单元中频繁考查的知识有:世界的物
2、质性、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前瞻2010年高考,考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结合社会倡导的精神及先进文化(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长征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2)结合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所获取的成果,说明意识可以正确反映物质;(3)结合党和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制定的各种政策,以及不同地区、行业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理解说明实践推动了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以及实践检验了党的路线
3、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结合人类对太空领域及星球的探索历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知识网络】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本的一切事物老师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物质定义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体系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探索世界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社会历史的主体规律的含义自觉遵循物质动力的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
4、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人脑产生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仗态度的统一既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及其特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
5、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求索真理的历程真理的含义真理与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客观的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认识受主体和客体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随认识对象、主体、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在发展真理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而发展【考点扫描】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
6、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
7、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5)马哲物质观的意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
8、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辨证统一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 动静 止区别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主要有两个
9、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
10、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注意:不能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规律都是客观的。不能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发明、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规律与规律性现象不同。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一些规律性现象不能称为规律,它们是受规律支配的现象。如太阳东升西落、水往底处流、四季更替等现象是受万有引力规律支配的现象。规律和规则(守则、纪律、规范等)要区别开来。前者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后者是主观的,可以改变的。后者的制定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制定的。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
11、理、公理、公式不是规律。如万有引力是规律,而万有引力定律却不是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与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能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
12、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 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如何按规律办事?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2、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13、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造福于人类;3、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4、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表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方法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
14、的还是社会的产物。 2.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注意:是人脑,而不是“大脑”或“头脑”。 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注意:(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对客观存在具有反作用,只不过二者性质不同而已。(3
15、)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4)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等主客观的因素,人们的意识会存在差异。(5)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人脑,人脑仅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工厂”。 4.理解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
16、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17、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注意】(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对客观存在都有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双重性(二重性):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18、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区别内涵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积极主观自觉的反映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表现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用“想”、“做”、“精神状态”范围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
19、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提示】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2)为什么 (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2)现实意义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
20、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怎么办(1)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注意:(1)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出发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2)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个别的、静止的实际出
21、发,必须全面地把握变化着的客观实际。(3)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是不矛盾的。前者是讲工作的客观依据,后者是进工作的最终目的。二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是一回事。二者并不是同一个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
22、,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理解:(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理解实践的特点。(1)客
23、观物质性。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
24、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注意】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
25、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
26、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4.理解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真理作为正确
27、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2)真理的特点: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关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
28、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真理的相对性A、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
29、化为谬误。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注意】不能绝对地说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真理是绝对的,从真理的相对性(具体的、有条件的)来说,真理又是相对的,所以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5.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
30、个过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注意】既不能理解为任何正确的认识都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不能理解为只要经历一次或几次反复才能完成。思考:认识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呢?相对于人类社会,用发展的观点看认识是无限的;相对于个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认识是有限的。2、认识具有无限性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提示】认识的无限性,即认识是发展的,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意识与认识不能混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