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08868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1电影建国大业以抗战胜利至建国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正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说明了()A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超常的政治智慧B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C抗战胜利后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商讨建国大业,这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A、C、D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答案:B2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2、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结婚有法可依“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ABCD解析:“结婚证”本身就是法律建设的体现,它是婚姻法的内容,因此表述与事实不符;再由结婚证中的毛主席语录可知是正确的。答案:D3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

3、。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和有关“条款”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A、B、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答案:C4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紧扣关键词“民族大家庭”、“不能照抄别人的”,即我们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5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解析: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确立的,改革开放只是使“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发展和完善,故选C。答案:C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时间限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A、B两项时间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D项结论符合题意。答案:D7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对其原因理解不当的是()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水平相适应的,A、B、D三项结论与题意相符。C项结论错误,“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6、”与史实不符。答案:C8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曾提出将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认为“也是一个好办法”。你认为“某些问题”应指()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和平共处的原则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故与“一国两制”有相通之处。B、C、D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答案:A9“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C“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

7、胞书的发表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A、B、C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九二会谈”并未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而“汪辜会谈”发生于1992年。答案:D10下左图是当年演唱七子之歌的小女孩容韵琳,如今她已成长为一位正在澳门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姑娘(下右图)。说到澳门回归十年来自己的生活,容韵琳表示“越来越好了”。容韵琳感觉生活“越来越好了”主要得益于 ()A社会制度的优越B因演唱七子之歌而得来的名气C“一国两

8、制”的成功实践D澳门深厚的文化底蕴解析:与大多数澳门人一样,容韵琳感受到了澳门回归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自身生活的美好,这与“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是分不开的。答案:C11。1949年,美国前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定位“1949年”,当时, 国民党政权已被推翻、新中国已经成立。材料信息表明,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

9、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A、B、D三项结论均与题意不符。答案:C121949年11月,周恩来指出:“外交工作有两方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联合”主要表现在()推行“一边倒”政策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推行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政策重视加强区域合作的外交政策A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史实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民族国家加强合作的表现。则是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故与题意不符。答案:D1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下列各项外交活动与东南亚国家有关的是()提出和平共处五

10、项原则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A BC D解析: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由中国倡议、由中亚地区的国家组成的。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也都与东南亚国家有密切关系。答案:A14每年的6月28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纪念日。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包括()在“冷战”时期中国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产物在外交实践中日益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倡导的和平、平等、共同发展等理念符合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可知,三项表述符合史实。而

11、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答案:C15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被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挖苦为“传说中的周恩来”,第一次引人注目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把中国外交推向世界前沿。与之相关的会议是()A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会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C两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D项结论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答案:B16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10年2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与应邀来访的赞比亚总统班达举行会谈时说,作为非洲国家的好朋友、发伙伴,中国一贯致力于巩固中非友

12、好、加强中非合作。胡主席这样说的历史依据是()A非洲在世界上首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B中非双方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非洲大力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非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毛主席曾风趣地说“是非洲黑人兄弟将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即是对此事件的形象表述。答案:C17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

13、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政府()A争取法国支持,重返联合国B意在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局面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D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联系当时的世界大背景。当时美苏两大格局受到冲击,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当时邓小平说的“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就是指的这种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了C项这个道理。答案:C18下图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哪一外交方针密切相关()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D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方针解

14、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这一关键词思考。A是建国初的外交方针,B是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D是当今积极开展的外交活动,三项表述均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推动着外交工作的开展。答案:C19某校高一(5)班同学王明准备撰写以“中美关系60年”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B20世纪70年代美国积极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C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D新时期中美两国广泛合作,

15、两国关系不断发展解析:A、C、D分别反映了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和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均符合史实。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故B项错误。答案:B20.2010年8月23日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持事件,导致港人八死七伤。惨案发生后,根据我国新时期的外交原则,中方的处理应当是() A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处理这一事务B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惨案的纠纷C谴责犯罪,敦促菲律宾全面调查,善后死难者D求同存异解决两国分歧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新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其次结合惨案发生后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不难判断C符合题意。答案:C211974

16、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言说:“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但在80年代初,他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下列表述与这种观点转变无关的是()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B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需要调整外交政策C经济全球化加快,各国相互依存程度提高D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八十年代初,国际依然是两极格局、“冷战”时期,故D项结论不符合史实。A、B、C三项结论都是影响我国对国际局势判断转变的原因。答案:D22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中美历经曲

17、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中国历来主张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士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合组织作为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周边五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A、B、C三项反映的不是睦邻关系。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23题19分,第24题18分,第25题17分,第26题12分,27题12分,共78分)23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

18、料1:“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材料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获得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材料3:“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4:“法制”

19、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材料1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2“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2)材料3、4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4中的“法治”与材料1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5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

20、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3分)(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4中的“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区别”应依据材料信息作答,“原因”实际上考查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影响。第(2)问应依据材料3、4分析二者的共同观点,然后结合其阶级本质分析其“区别”。第(3)问应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代表的阶级立场进行理解归纳。第(4)问前两问可依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内容回答,“认识”一向具有开放性,但应适当结合前几问的答案综合分析。

21、答案:(1)材料1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2的法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材料1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4的法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3)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22、。(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

23、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

24、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请回答:(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2分)(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5分)(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6分)(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5分)解析:第(1)问可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到答案:显然是由战争到和平,这本身也说明大陆对台的

25、政策发生了变化。第(2)问一方面注意时间,另一方面注意总结史实。第(3)问可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回答。第(4)问根据材料对比即可得出。答案:(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障碍:岛内主要是“台独”势力;国际上主要是国际反华势力。(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6、1: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材料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其中非洲国家26票,占1/3)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

27、的提案。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参加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的领导层时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我们再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材料3: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第一次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材料4:2009年1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讲话。温家宝说:“中非合作论坛创立9年来,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重

28、要作用,日益成为中非加深友谊的桥梁、加强合作的平台在今后3年,中国政府将采取8项新举措推进中非合作”(1)材料1中的“求同而存异”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异”“同”分别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2、3,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原因。(3分)(3)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中非合作的重大意义。(6分)解析:本题的第(1)问和第(2)问侧重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只要了解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有关知识就不难解答。第(3)问需要结合时政知识来解答。答案:(1)背景: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

29、国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一些国家对新中国存在误解与猜疑。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与会国家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2)新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改变了联合国大会的格局;新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的友好外交获得了它们的支持。(3)中非进一步加强互利合作, 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南南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整体地位;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秩序公正化,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

30、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材料2: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当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材料3: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

31、更加丰富多彩。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1)材料1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3分)(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3分)(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4)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第(1)问主要考查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目的,结合材料1中的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50年代,此外注意当时的国际环境美苏争霸

3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涉及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其影响,注意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只是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第(4)问从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多边经济领域的合作等方面举例说明。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2)20世纪50年代,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

33、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27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2:有人说:“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材料3: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1中“政府由一个皇

34、帝来独裁”的观点。“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深远影响?(4分)(2)你是否同意材料2中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5分)(3)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结合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和影响回答;第(2)问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特点可分析出中国民主制度受美国影响的史实;第(3)问较简单,只要回答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可。答案:(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影响:形成了极端君主专制统治,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2)不同意。理由: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美国共和政体为范本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这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实现了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