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才学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历史一、 选择题(302=60)1、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 )A.延缓了先秦宗法制度的衰落 B.模糊了牧区与农耕区的界限C.激化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D.促进了夷夏之间的民族交融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 周天子是天
2、下人的大宗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3、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4、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 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 D经济管理规范5、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来,族群社会被官
3、僚制帝国的编户齐民或曰吏民社会所取代,乡村聚落的全名也是十分彻底的被非族姓化了。这一现象( ) A.导致了宗法制的崩溃 B.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C.是郡县制推行的结果 D.是中央集权制强化的结果6、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天下一大变局”的重要影响不包括 ( )A. 皇帝制度的确立 B.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C.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制度的形成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7、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
4、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8、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9、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
5、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10、“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11、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6、)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12、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应了( )A.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B.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C.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D.立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13、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4、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
7、,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 )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15、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16、唐太宗要求立法“务求宽简”,所有的死刑案件均需经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官员及尚书九卿合议,反复确认后再“覆奏皇帝”。贞观四年,全国处死刑者仅29人。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缓和 B
8、德主刑辅以德治国的思想C权力制约,中央官制成熟 D法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17、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 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C. 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18、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
9、继续实行19、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20、元代的手工业工人被征调后,便终身服役。明朝初期实行改革,政府停止给休工时期的工匠发放“薪米盐蔬”,但是“听其营生勿拘”。这一变化( )A.顺应了“一条鞭法”的需求 B.降低了工匠的生活水平C.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 D.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21、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10、(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22、明代法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对官吏放债、豪民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禁令。但在“民不举官不究”的前提下,高额利率、官员放债等违禁取利”比比皆是。这表明明代( )A金融市场混乱,经济管理松懈 B民间因需求对国家政策的反抗C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对资金需求增加2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11、D.首辅权力失控24、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25、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商品交易)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地租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26、雍正时期,为处理西北战事,由皇帝信任的重臣组成内廷高层团队,这是军机处的雏形。乾隆时期,军机处仍是一个非正式建立且基本上无
12、章可循的机构,并将军机处的人数规模减至最小,由官员兼任军机大臣,而不是授予专职。这反映出()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中枢决策机制紊乱C军机处的地位下降 D军事机要日益减少27、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16611795)苏州潮州会馆城内购买房屋的情况表。主要反映了当时()年代门面(间)地基(进)价银(两)康熙五十六年13247雍正元年22280乾隆十二年12270乾隆二十二年12450乾隆二十六年12540A.工商业规模的发展受到制约 B潮州商人控制了苏州的商业C商人投资房产导致房价上涨 D传统观念影响经济活动28、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
13、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9、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30、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
14、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共2小题,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周代的贵族分王室、诸侯、卿大夫、士等等级。春秋时期,从各个阶层中游离出来的贵族、平民渐渐合流于士的阶层,他们熟知礼乐文化,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材料二 东汉时期,儒生从政后,为应对兵刑钱谷而“通法律政事”“习文法吏事”。而由法律起家的文吏,开始转习经术。两汉四百年间儒生与文吏充满矛盾,最终是“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 明代科举名额没有与人口增殖同步增
15、长,士人获得功名的机会越来越小。不少士人放弃科举,投身商业,出现了“士而贾行”“弃儒就贾”的现象。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作为社会阶层,在春秋、东汉、明代三个历史时期社会角色的变化,并用材料中的现象加以说明。(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阶层在春秋以来稳居四民之首的原因。(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史料一从8世纪帝国的鼎盛时期至13世纪整个中国最终为蒙古人征服这段时间,中国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
16、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摘编自费正清、赖肖尔主编中国:传统与变革 史料二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其总体水平最高时不仅远迈汉唐,而且为后来的元明两代所不及,大有一花独秀之势。因而出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但这种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摘编自田昌五、漆侠总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 史料三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江南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中的重要表现是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在经济中心的转移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社
17、会也开始了依次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摘编自安涛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1的“商业革命”有什么依据。(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宋代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比较自由的,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5分) (3)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 分析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开始了依次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 (10分)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分60分)110:DDCBC;DCDBB。1120:AACAC;BBCBD 。2130:CBBCB;ACBBC 。二、非选择题:31、参考答案:(15分)(1)春秋:由西周的最低阶贵族
18、演变为知识阶层的代名词,依据是“熟知礼乐文化,著书立说”;(3分)东汉:“士”阶层内部的两大群体儒生与文吏最终走向融合,依据是“吏服训雅,儒通文法”;(3分)明代:“士”阶层部分成员转变为商人,依据是“士而贾行”“弃儒就贾” (3分)(2)“士”阶层作为文化精英,以天下为己任,不断与时俱进;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为“士”阶层提供了入仕途径;阶层的流动性为“士”阶层注入了新的活力。(每点2分,不超过5分,言之成理即可。)32、参考答案 (25分)(1)依据:商品经济及相关行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城镇兴起;出现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商业税收成为国家很重要
19、的经济来源。(10分,每点2分)(2)理由: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是,不具备走向资本主义的条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商业处于从属地位;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陷于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5分)(3)说明: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江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明清政府的税制改革),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10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