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78.26KB ,
资源ID:20862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862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2022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集萃 .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22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集萃 .docx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知识清单常见古代文化常识集萃一、官职名【爵】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简称“相”。【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虚衔。【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

2、地位和职掌都不同。【上卿】 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大将军】 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参知政事】 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

3、;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令尹

4、】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节度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境内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经略使】 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逐渐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二、礼仪【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

5、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群臣面向北。【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

6、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让位于贤,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 古代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 古代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

7、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秦汉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

8、,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如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拥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给他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

9、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但体未及壮,还比较年少,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斋戒】 古代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虚左】 古代乘车是以左边的位子为尊的,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死】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

10、、溘逝、老、故、逝、终等。三、教育科举【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如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科举】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时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

11、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童生试】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官办的府、州、县学学习。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

12、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

13、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序】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庠】 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

14、、小学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

15、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和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一说为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东林人士被称为“东林党”。【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

16、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如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四、天文历法【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这里的“十年”指鲁庄公十年。年号纪

17、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中,“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n)的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序数纪月法。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庾信序:“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

18、,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序数纪日法。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干支纪日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六月丁丑”指农历六月九日。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一般是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19、【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代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对应关系表天色纪时地支纪时现代纪时夜半子231点鸡鸣丑13点平旦寅35点日出卯57点食时辰79点隅中巳911点日中午1113点日昃未1315点晡时申1517点日入酉1719点黄昏戌1921点人定亥2123点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并序:“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芙

20、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每到一更,巡夜的人便打梆子或敲锣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夜间时辰五夜五更时间黄昏甲夜一更1921点人定乙夜二更2123点夜半丙夜三更231点鸡鸣丁夜四更13点平旦戊夜五更35点【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如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社日】 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21、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五、地理名词【西河】 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如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江东”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江左】 即江东。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22、我还。”【淮左】 淮水东面。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所以“山东”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西域】 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

23、称。【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寒气。【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故得名。如送杜少

24、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今河南南阳)。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和京都长安。【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主要建都于自认为是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这一带地区为“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九州】 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的一般说法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赤县神州】 古人把中

25、国称作“赤县神州”。【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原”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六合】 天地四方。如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指“天下”。如过秦论:“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国】 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