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一段话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自然段就是指在文章里提行排版空两格为标志的一段文字。在自然段中的句子间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可以组成一个意思,分析段中句子间的关系,有利于理解段落的内容。段落中句子间的关系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
2、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总分关系。总叙分叙、分叙总叙、总叙分叙总叙,阅读时抓住了中心句就了解了段落的内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
3、,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多,他操纵自如,
4、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在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在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晴忙极了,不知看一处好。(威尼斯的小艇)这段话是按“总叙分叙”形式构成的。全段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内容中心句来叙述的。2、并列关系。围绕一个内容,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并列的。来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
5、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桂林山水)这两段话分别从“静、清、绿”“奇、秀、险”写出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3、递进关系。段落中的句子在意思上一层更进一层,或者是在范围上由小到大;或者是在程度上由轻到重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段中分别写了“桥的险要”“河水湍急”“桥头被堵”“敌人猖狂”层层深入,为衬托展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埋下了伏笔。句子间的关系还有“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顺承关系”等等,在阅读中认真去体味,去感悟,对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来源: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