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5介绍家乡的特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确定选材方向,明确写作内容。2、以银杏为例,确立写作提纲。3、指导学生以椰子为例,练习习作。教学重难点练习习作介绍家乡的特产教学准备椰子、银杏相关图片、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展示学生的习作椰子1、请三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椰子2、评价(自评、互评)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沈平平的习作,看看他是如何完成这篇习作呢?二、学习银杏明确写作内容1、齐读银杏的第一部分。2、再次默读,边读边想:他从哪几方面来写银杏的?3、讨论交流。4、师小结并板书:(相应出示课件,体会具体的描写方法)5、他按什么顺来写的?(从下到上,生长顺序) 枝
2、干叶银杏花来源: 果6、学习第二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写什么内容?7、生答,师小结并板书:价值,活化石。8、讨论:沈平平是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习作?来源:学_科_网9、讨论交流来源:ZXXK10、师归纳、板书: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来写按老师的习作提纲询问老师、查资料过渡:我们能不能像黄平平一样,写一写我们家乡的特产呢?三、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并引导习作1、说一说,我们家乡有哪些特产?(椰子、橡胶、芭蕉、酸豆)过渡:我们以椰子为例,一起仔细观察,再练习习作好吗?2、出示课件(椰子图片),学生仔细观察3、让学生说出椰树的特点,师相应板书枝干:高大、粗壮、吹不倒、打不垮来源:ZXXK叶:细又长、沙沙作响花:
3、远看,一束束成熟的稻穗椰子 近看,三个花瓣组成,非常精致果:绿色、也有红色价值:全身都是宝:椰汁、椰肉、椰壳(师提供营养价值)过渡:现在,大家能不能根据刚才说的这些内容(即椰子的特点和价值)来写一篇习作呢?也可以写其它特产:如橡胶、芭蕉等。4、学生练习习作,师巡视指导。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二课时一、教师出示写作要求:第一,要
4、介绍椰子的枝、干、叶、花、果地特点。第二,要说说椰子的价值,如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等。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二、学生练习习作(师巡视指导)来源:学+科+网Z+X+X+K三、学生自我修改(用上学到的方法:大声朗读习作进行修改)四、再誉写到习作本。“教书先生”恐怕
5、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