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鄂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8172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诗词诵读:暮江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师:古典诗歌当中,写景的诗很多,同学们还记得学过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大伙背几首呢?(学生背已学过的写景诗)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二、解诗题,了解作者1、学生齐读诗题2、从诗题中,我

2、们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吟”的意思的吟诗)3、诗人是在傍晚江边吟诗的,是谁啊?请学生简单地介绍课前搜集的白居易相关资料。三、从读入手,初读感知。1、师:那么这首诗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呢?这还要回到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面光色瞬息变化的亮丽景色时,陶醉其中,当下吟诗一首便是这暮江吟。2、自由读3、师:同学们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4、师:哦,也就是说其实诗里描写的境界是多么美丽啊!(板书:美)这么美的一首诗你们爱读吗?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要

3、读准诗中的生字。6、请个别学生读古诗。四、自主学习,感悟古诗1、师:究竟是何番景色如此吸引大诗人白居易?现在同学们找一找自己要好的伙伴,借助文中注释,帮助自己去理解诗中的内容,在讨论当中去领悟一番,你们认为诗里面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板书:悟)2、学生交流对诗的内容的理解。3、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用“铺”字好在哪里。4、引导学生练读第一句5、学生交流: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要求学生想象,江水一半是怎样的红,一半又是怎样的绿,用“像、仿佛”等字说说(板书,瑟瑟、红、夕照)6、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理解“可怜”领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4、7、引导学生练读诗的最后两句。8、学生品读整首诗。六、加深理解,积累应用1.试着背诵这首诗。2.用自己的话把诗中描写的美景写下来。七、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悟、赏领略了古代诗歌中的写景诗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生从今天开始,继续用这样的热情去学古诗、爱古诗,成为宏扬祖国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八、课外作业:搜集一两首写景的古诗,细细品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板书设计:读 瑟瑟红夕照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

5、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悟 美景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

6、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赏 真珠弓月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