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大陆教案深度解教材:本文是一首以爱国诗人屈原的“骚体”为样式写成的诗歌,篇幅较短,分3节。作者在前两小节用同一句式“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不可见兮,”反复呈现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始终思念故乡,心系大陆的强烈思想感情。第三小节由景到情,情景交融,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赤子情怀。纵观全诗,表现出作者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也表现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文章篇幅短小,节奏鲜明,易于学生朗读和背诵。但是文章采用的是屈原的“骚体”形式,同一般的现代诗歌差别较大,需要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屈原的“骚体”格式。同时,对于诗歌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在了解作者当时的经历和社会背景的情况
2、下才能理解。因此教学时应该先给学生补充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社会经历,再以读代教的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骚体”的韵味,从读中领略诗歌的内涵,再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探讨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与能力:1会认“兮、殇”;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爱国情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突破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感。突破方法:先介绍于右任先生的社会背景,再抓住诗歌中的“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只有痛哭”“国有殇”等重点词句体会爱国情感。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破方法:介绍本诗歌的形式,再放一段屈原离骚的朗读录音,利用
3、教师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味。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社会背景以及经历,再用范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学法:采用朗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讨论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歌的内涵。师生齐准备:教师:作者的图文资料介绍、屈原离骚朗诵录音、陆游的示儿诗歌、诗歌讨论提纲。学生:作者的其他资料、屈原离骚全诗。课时巧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导入法一:1播放屈原离骚的片段朗读录音。2介绍并揭题,这是战国时期屈原的诗歌,后人把这种形式的诗歌称为“骚体”,大家听后是不是觉
4、得很有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模仿这种形式的现代诗歌。(板书课题)导入法二:1课件出示陆游的诗歌示儿。提问:大家学过这首诗吗?全班齐读古诗。2揭题:这首诗表达了陆游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渴望祖国统一的诗歌。(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屈原离骚的朗读录音,引发学生的对诗歌朗读的兴趣,并让学生认识“骚体”这种形式,为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利用学生熟知的古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奠定学生的情感基础。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1课件出示“学习链接”于右任和望大陆。(学生阅读,了解作者及背景,教师适当讲解。)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望大陆,自主疏通字词。
5、提示:“兮、殇”都是读第一声;“殇”shng,翘舌音。3指导朗读。(1)再次播放屈原离骚录音,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味?(2)引导模仿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味,初步体会思想感情。(3)指名读,班内评价。4小组交流,谈收获。(1)通过课题你读懂了什么?(2)朗读诗歌,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预设:(1)通过课题知道了作者是在思念大陆,思念自己的家乡。(2)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渴望回归故乡,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奠定基础。同时训练学生朗读,让学生以读悟情,自由发表意见,谈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过
6、渡:我们来仔细研读一下这首诗,看看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1提出探究要求:细读课文,找出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字词。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3交流收获,讨论找到的重点词句,教师相机点拨。(1)“望我故乡”表达了作者见不到故乡而翘首期盼,对家乡的极度思念之情。(2)“望我大陆”表明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3)“只有痛哭”体现了作者见不到故乡,回不到大陆而悲痛欲绝的心情。(4)“国有殇”借用屈原九歌中的“国殇”一词,表达出作者愿意像为楚国而战的将士那样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4点明中心思想。(作者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心系祖国的情感,感人至深。)【设计意
7、图】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的形式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1引导对比: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开国大典,大家同这篇课文对比一下它们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呢?2小组合作探究,指名汇报,教师归纳。(1)不同点:开国大典表现了人民群众为新中国的成立感到兴奋、激动和喜悦的情感。望大陆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2)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3学以致用。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
8、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提出要求:再读本文,试着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同文章所表达情感的异同,从而了解文章形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阅读能力。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
9、”,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五、课堂小结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1小结:同学们,这几节小诗是一段绝唱,是一首哀歌,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故乡,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请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2总结语:爱国是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大家也要像作者一样,热爱祖国。课下同学们再搜集一些爱国的故事读一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对全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能够理解记忆,熟读成诵,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六、巩固练习,快乐闯关打开“基础训练-望大陆、阅读训练-望大陆”,一起来闯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