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詹天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多音字的正确朗读。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注意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进行“争持”“争夺”的辨析,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性,激发对母语的热爱之情。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把握学习规律,积累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4.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进行思维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多音字的正确朗读。教学难点: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注意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进行“争持”“争夺”的辨析,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性,激发对母语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这学期,我们认
2、识了很多值得景仰的人物,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无私奉献的巴金他们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还有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他的名字,他就是詹天佑。(板书课题)2.简介詹天佑: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出示图片和资料。3.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侧面谈了对詹天佑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与詹天佑零距离接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渎要求:(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2.学生自由读课文。三、检查朗读1.你认为哪小节最难读,把它多读几遍,等会读给我们大家听,
3、好吗?2指名读课文。预设:(1)第四小节这小节里有几个生字,你都读懂了吗?学习:攀山越岭(攀是一个生字,你是怎么记住他的呢?老师教你一个小窍门:树林里,一只大手抓住绳子往上爬。边讲解边范写。)生描红一个写两个。“勘”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你认为在文中应是哪一种?(A、校对核对B、实地查看探测)这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中那句话描写了勘测路线?“哪里-哪里-”评价(读正确,读流利)哪一句具体描写了勘测路线的情景?出示“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测绘。”再指名读。(2)第五小节 A、请三个人来朗读第五小节,你们准备用怎样的方式读?为什么?让我们换一种方式读:我问,你读答:居庸关的特点是,所以采用八达岭的特点是
4、所以采用B、同学们书读得很好,这小节中有一个生字,在草稿纸上写下来:泥浆。这个字还有许多形近字:奖、桨,组词。(3)第六小节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什么?你能为我们介绍吗?其余同学看视频。你读的真棒,刚才没有看到视频,老师单独再为你播放一次,其他同学一起读。多么奇特的构想呀,这在当时铁路建造史是独一无二的。(4)第二小节这段话中有两个词,争夺、争持,一字之差,意思不同。你的理解是比较“争夺”“争持”做动作。(抢文具盒)帝国主义为什么都要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下请同学们用心读,你了解到了什么?第二个词:所以他们阻挠、争夺,争持不下就要挟。(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5、。)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第一声,读第二小节第一句,其中还有一个它组成的词,要道。重要的道路。正因为是重要的道路,帝国主义这才出来要挟。怎么要挟?(5)第三小节过渡:但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事是:1905年可争了一口气。第三小节中有两个成语,能找出来吗?(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看图这就是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现在你能把这四个词语读好吗?看图理解词语也是学习的好方法。四、读文拓展,质疑设悬事实上詹天佑有没有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指名读第七节。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
6、,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特别舒畅?回击,什么意思?怎样回击的,藐视、赞叹不找近义词)“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
7、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8、”,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五、概括内容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1.课文读完了,你能根据黑板上的小标题概况课文主要内容吗?赶紧试试。2.除此之外,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围绕中心句说说呢,根据课题,加上谁干什么,试试看呢?) 3.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具体表现在哪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和詹天佑相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