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阳四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历史导学案 时间:2014-12-20 班级: 姓名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导学案编制:万宝奎 审核:万宝奎 审批: 编号:2014LS05【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3、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学习, 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重要条件。【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2、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学习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自主学习】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 于公元 统一北方,这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2、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繁重,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导致 矛盾比较尖锐;北魏统治者还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导致 矛盾也很尖锐。3、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二改革的内容:(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2)基本条件:
3、;(3)内容: 。(4)作用:使 ,抑制了 ,有利于 ;北方经济 。(5)局限性: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2.三长制:(1)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2)内容:三长: 、 、 ,直属 ,负责 ,征发 和 。(3)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3. 整顿吏治:(1)原因:吏治 ,各级官员的 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 ,也激化了 和 之间的矛盾。(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3)影响: 得
4、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 。(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迁都洛阳:(1)原因: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政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经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军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文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2)过程: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 。(3)影响:洛阳再次成为 、 中心; 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 影响较大;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有利于 ,使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2)姓汉姓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 定姓族 ”的工作。既肯定了(3)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4)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5)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暂缓。(6)改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 、 、 和 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2.促进北方经济的恢
6、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合作探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作用,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重难点阐释】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阶段、特点及成功的原因1两个阶段( l )第一阶段重点是创建新制,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主要内容有傣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 2 )第二阶段是汉化政策。目的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
7、化。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和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成功原因 ( 1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 2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 3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 4 )民族融合的良好环境。【课堂达标训练】1、(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
8、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材料四 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也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
9、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3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5分)(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3分)(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
10、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4分)(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3.(2013年江苏高考24题A)(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11、: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
12、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导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答案:【课堂达标训练】答案1(1)推
13、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分)(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5分)(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3分)(4)不正确。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和北方的繁荣,加快了北方各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4分)2.参考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第3题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