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复习学案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重点】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法指导】“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
2、、韩非子等。(2)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著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本恶”。(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百家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3、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2)巧记方法内容本质作用特点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美德文化专制主流、正统外儒内法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第一, 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
4、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
5、地。二、孔子与老子的思想1孔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 ”和“克己复礼”; 提倡“ ”,用“德”教化百姓;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方面:孔子主张“ ”,“因材施教”,要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4)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倡“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会互相转化
6、。政治思想:主张“无为”。(3)影响:老子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创立了道家学派,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儒家(1)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2)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在对人性的认识上,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修养上,倡导“养浩然之气”。孟子被尊为“亚圣”。(3)荀子提出“_”的命题;在对人性的认识上,主张“性恶论”;政治上主张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_。2墨家(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2)墨家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7、但战国后便不受重视了。3道家(1)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在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天与人“不相胜”。(2)庄子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4法家(1)韩非主张_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韩非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的“_”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3)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同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对今天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1)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
8、”。(3)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总体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5兵家:战国时期兵家代表人物是孙膑,他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6百家争鸣的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_;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_;法家思想中的_,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四、汉代的思想
9、大一统1背景(1)汉武帝时期的社会背景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王国威胁中央,诸侯王,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必然被逐步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所以,汉武帝的举贤良用人政策,正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因而出现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对策”。(2)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初的_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4)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
10、一统事业。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1)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基础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大一统”思想;强调君主施政以德为主,以刑附德;提出“三纲五常”。【归纳总结】图解汉代思想“大一统”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归纳总结】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在秦朝则遇到“焚书坑儒”的厄运;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影响儒家思
11、想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思想自身的变化。【重点问题一】(1)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法家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12、”。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2)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重点问题二】、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实质(1)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2)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重点问题三】董仲舒的
13、新儒学与先秦时期儒学比较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
14、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2下图是国庆期间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锦绣彩车”方阵中山东的“岱青海蓝”彩车。彩车上有孔子、书卷等各种元素,充分体现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A“仁者,爱人” B实行仁政 C有教无类 D学而不厌32009年9月28日,第二届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在台湾新竹举行,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教学相长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恨,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
15、半。你认为被删除的部分最可能是()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6在编演“诸子百家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荀子的同学的台词应当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7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礼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
16、为圣人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是()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9被董仲舒发展了的儒学“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10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位儒学大师是() A孟子B董仲舒 C荀子 D老子1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这一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
17、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12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14下图为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
18、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汉代熹平石经五经书影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儒家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A B C D15西汉后期,太学生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无为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自然科学知识1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阅读下列材料:17儒家、道家、法家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材料二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
20、和感情上的需要。材料三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则如前所述,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所在。(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相互补充,满足了
21、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3)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
22、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第一单元课时规范训练答案1B2A
23、3B4A5B6D7A8D9C10B11D12C13C14B15C16C17解析:本题考查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影响。第(1)问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孔子的学说的观点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第(2)问结合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对中国人的影响作答;第(3)问从法家思想对国家统一的作用进行分析,运用辩证的观点概括“效果”。答案:(1)未被普遍接受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
24、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3)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一方面,秦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扫地。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在理解三则材料的基础上归纳。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各时期是如何促进文化统一的。第(3)问,应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评价: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造成了不同的影响: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发展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