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统测试题本试题卷分两部分,请把第一部分(选择题)答案填在机读答题卡上,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填在对应科目答题卷上。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7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2分,多选、错选、没答题均不得分。)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2、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的这一观点A. 继承了孔子的仁爱理念 B. 批判了迷信鬼神的宗教观C. 蕴含了朴素的人文精神 D. 体现了制天命的唯物思想3.近代西方的传教士多援引墨家“兼爱”观点阐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并宣扬两者之间的一致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中国新式知识分子也注重从“兼爱”思想出发破除家族中心的观念。以上现象说明A. 宗族观念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 基督教与墨家思想基本一致C. 墨家思想为民主革命奠定基础 D. 传统文化资源可为近代化服务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 具有较高的政治
3、热情 B. 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5.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 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 D. 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6.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7.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4、,即为上品矣。”由此可见颜元A. 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 B. 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C. 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 D. 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8.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A. 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 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A.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B.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C. “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 “圣人
5、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10.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1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2.北宋僧人契嵩说
6、: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14.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 B“己所不欲,勿施于
7、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15.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A“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 B“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C“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 D“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16.“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为政以德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 D无为而治1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8、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18.“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A尊儒抑法 B抑儒尚法 C抑儒抑法 D尊儒尚法19.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养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20.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9、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最准确的理解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D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22.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学23.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
10、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24.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25.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
11、“书同文”的推行26. 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问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A.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C.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27.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12、,倡导天下之权2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9.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0.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
13、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A. 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 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C. 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 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31.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 社会教化的作用32.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A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
14、质 B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D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33.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A.否定孔孟权威 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强调知行合一34.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A. 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C. 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 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
15、思想影响35.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0分)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按题目要求作答。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
16、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
17、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2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3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
18、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38.文化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朱熹诞生880周年纪念邮票,由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设计。邮票主图为站在松柏之下、头
19、戴儒巾、身穿儒服、眼神和悦的朱熹和童子在游学传道,背景是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以及武夷山局部风光。朱熹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的新儒学思想,远承孔孟,吞吐诸儒,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入儒学,故能“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形成儒学思想的成熟理论体系。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3分)(2)根据材料二,探究说明
20、朱熹的“新儒学”主要“新”在何处。分析其积极影响。(2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5分)CCDAD AACBC BACDA DADAA DCBAA AAACD DDCBB36【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4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1分)(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2分)(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
21、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3分)【答案】示例:37.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38.(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3分(2)“新”: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积极影响: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成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成熟理论体系。2分(3)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影响: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5分-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