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一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0422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一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一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一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一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民族间交流与融合的是()驻藏大臣的设置改土归流行省制度察举制度僧官制度A BC D2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A BC D3温总理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多次强调“让少数民族搞好自己的事”。历史上不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B明朝在西藏设立僧官卫所进行管理C雍正帝在西南大力推行土司制度D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党中央领导人多

2、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统一,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清政府在西藏地区的活动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是 ()设置宣政院建立金瓶掣签制度确立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建立僧官制度A B CD5北京孔庙(如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61367年朱元璋派军北伐,发布告谕中原各地人民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且说:“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胡虏”和“中华”分别指的是 ()A女真人、汉族人 B蒙古人、汉族人

3、C女真人、中原地区 D蒙古人、中原地区7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列史实中,最能体现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土尔扈特回归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文天祥蒙难8为保证边疆地区稳定,历代王朝都采取各种措施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下列措施与之无关的是 ()A修筑万里长城B颁布推恩令C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D设置北庭都护府92011年7月份以来,因美越联合军演,使中国南海局势紧张。使中越关系备受世人关注,两汉时期中越关系交往的主要方式是 ()A奉贡朝贺 B“使译通于汉”C遣使奉献 D经济文化交流10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关系的发展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历史上与中日

4、友好宗旨相悖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与日本已有政治经济联系B隋唐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大唐先进文化C遣唐使来唐为日本政治进步做出了贡献D戚继光抗倭成功名垂青史11近期中印领导人互访为中印战略合作关系写下新篇章。中印两千多年交往史上曾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在唐宋时期,其主要内容是 ()A天竺长期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B互派使臣频繁往来C以佛教为载体的广泛文化交流D印度教传入中国12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上网搜索古代中非交往史实,键入的有效“关键词”是 ()杜环郑和下西洋吉备真备非洲黑人陶俑A BC D二、非选择题132011年8月13日,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赴索马里执行第359批商航护航任

5、务,媒体将之比做“郑和舰队剿海盗”。阅读材料回答:材料史书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非洲发掘出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航海期间,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供皇室享用的珠宝等;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问题:依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与唐代的对外关系相比有何异同?142011年9月11日中工网发文称:“自秦汉以来,中央王朝周边各民族群体通过内附、归附等方式加入到多民族国家中,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多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展示了其强大的凝聚力。”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

6、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

7、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A2A3C4C5D6D7B8B9D10.D 11C12B13同:在政治、经济上友好往来,奉行开放政策的具体表现。异: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主动外交。14(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