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4078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诗五首 (一)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准确默写。品味诗歌内涵。【教学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的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的生活追求。 桃花源记重在讲陶渊明想远离世俗、追求理想世界的美好愿望,以及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而五柳先生传则重在讲作者随性自然,为自己的志向不后悔的生活态度。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

2、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其中,1.表明隐者心境的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精神愉悦的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3.率真放达的句子:性嗜酒、期在必醉。4.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6.表明志趣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7.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二、饮酒组诗介绍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3、。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三、给任务激发思考:一、 预习检测: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1、结庐 2山气 3日夕 4 相与 5真意二、 合作探究,品析内涵。(一)朗读训练1、诵读,划分节拍2、听录音,读出韵味。3、全班齐读。(二)小组讨论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

4、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远,是指远离.心远,是指自己内心的厌倦,退避,不去主动参与.地,是指所居.偏,是形容所隐居的环境.这句话指厌倦身外种种人世混乱,希望自己的心思远离各种外缘的干扰,回归清静安逸的精神家园的隐士生活。2、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采菊,写诗人所为,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赫然是个田园隐士的形象,体现悠闲独处的志趣。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悠然”,不仅属于

5、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5、诗中最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

6、,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6、谈谈你对本诗写作特点的看法。此诗最大的特点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悠闲恬静的欣悦,又隐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

7、憬,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缭绕,回味悠长。三、拓展延伸式片段写作。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你喜欢什么植物,你最欣赏它哪些优点?请谈谈你的见解。”四、课堂交流写作成果,评出两篇佳作,给予表扬鼓励。五、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这首诗;完成相关的校本作业。六、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